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在已有的血管基础上生出新的毛细血管,一般是从原有的毛细血管和末梢小静脉的内皮细胞出芽而成。它是机体对生长、代谢、修复、以及缺血等反应的基本生理过程。病理意义上的血管生成,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肿瘤、骨增生、缺血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肿瘤血管生成是由Folkman于1971年首次提出的。其研究结果表明,实体性肿瘤在无自身血供的情况下只能生长到2~3立方毫米,继续生长则需要血管生成。在此后20多年里,有关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内外学者已就血管生成与多种实体性肿瘤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的血管生成与其生物学行为如生长、浸润、转移、分期及预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对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逐渐从基础向临床应用深入,为临床提供肿瘤的诊断、病理分期、分级和术后复发、转移、预后以及疗效等参考指标。因此,研究实体性肿瘤的血管生成,不仅能从理论上阐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机制,而且在临床上为肿瘤的防与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定量分析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多采用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计数、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等。其中MVD测定技术已成为目前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但就临床应用来说,MVD测定技术尚不是一个理想的检验手段。因为这是一项创伤性的检查,MVD测定方法较繁琐,所得结果只能反映肿瘤极小区域的血管生成情况,更无法动态地对肿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瘤血管生成活性进行功能性的评价。鉴于上述病理学方法的局限性,临床需要有一种无 创、快速、重复性好、且能反映肿瘤全貌的肿瘤血管生成的测定方法来取代病理组织学 方法。为此,研究者们尝试用影像学的方法如超声、CT、MRI、PET(正电子体层显像)等 来测定活体内肿瘤血管生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类研究多见于动物实验性研 究,而对人类在体肿瘤的研究报道则以乳腺肿瘤为主,有关其它脏器肿瘤的研究,如宫 颈癌、神经及骨骼系统的肿瘤偶见报道。 近年来,利用动态增强扫描对肺部病变的研究较多见于CT,且以判断病变的良恶性为 主。由于 MR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无电离辐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以及可任意 平面成像等特点,在此领域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尤其是MR 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nyl的临床应用已不仅局限于对病灶形态学的描述,还有可能对病 灶的功能性特征进行分析。它具有快捷、无创、可重复实施、可对整个肿瘤进行分析以 及可同时获取病灶的解剖及某些生理信息(如血供,渗透性等)等优点,在检测肿瘤血 管生成方面显示了很大的潜力。 本研究对50例肺癌作了动态增强MR扫描,分析肺癌动态增强MRI所获取的参数及形 态学表现,并与肺癌的WID作相关性分析,探讨动态增强MRI在评价肺癌血管生成中的 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2000年4月至2002年2月期间,因胸片和/或胸部CT显示明确肺内肿块而就诊于浙 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癌,且MR扫描前和手术前均未做过 任何抗肿瘤治疗的连续性病例,共50例纳人研究。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 31~80岁,平均年龄 59.54岁。所有病例均在 MR扫描后一周内行手术治疗,且手术记录 及病理报告完整(含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50例肺癌中鳞癌26例,其中高分化癌5 例,中分化癌10例,低分化癌11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各13 例。腺癌22例,其中高分化2例,中分化9例,低分化11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4 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者8例。另2例为转移性肺癌,其原发部位分别为转移性肝癌与 和结肠癌。 一2一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MR检查技术与参数: 使用 GE Signal Horizon LX.ST超导型磁共振机,线圈使用 Torso相控振表面线 圈。对比 剂采用轧,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gadolinium一diethylene tri血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浓度 0.smol/L,上海淮海制药厂),剂量为 0.Inunol /kg体重,注射速率为 2 ml/s。常规使用横轴面自旋回波(SE)序列采集 T;WI、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