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李锐是一位很特殊的作家。他不仅有丰富的文学创作,而且在文学理论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李锐主张以“双向煎熬”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在“用方块字深刻表达自己”的基础上,探讨人性的意义和永恒的人生。正因为他的努力,李锐的作品赢得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本文选取了李锐2007年完成的作品《人间》作为分析对象,着重考察李锐对传统“白蛇传”故事所做的改编以及李锐通过佛学对自身原有思想的超越。首先,本文对李锐的创作思想进行了梳理。李锐有着同龄作家共同的生活经历,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境遇,“文革”和“知青”两大情结始终缠绕着李锐的文学创作。李锐通过自己敏感的心灵和敏锐的眼睛看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物质与精神困境,并由此在文学创作中产生了一种悲剧情怀。李锐始终在拷问自身,拷问心灵,试图在“双向煎熬”中寻求精神的“自救”。从《厚土》开始一直到《太平风物》,李锐创作思想的发展大致如此。但是《人间》的出现是李锐在“煎熬”之后第一次明确的给出答案,是李锐在多年沉思之后的顿悟与解脱。其次,本文在对《人间》文本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了《人间》中所体现的佛学意识。通过“不受掌控的命运轮回——诸行无常”、“佛者归于众生——诸法无我”、“女性崇拜化身佛陀再现——涅槃寂静”三个命题,在分析了《人间》的“佛性”之外,还将李锐早期作品中的佛学闪光点与《人间》进行了对接,揭示出李锐“佛学意识的一贯性”。然后,本文对李锐选择佛学作为自己“文学信仰”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一,李锐希望借助佛学完成对身份认同的超越;第二,李锐希望借助佛学完成对人性缺陷的超越。身份认同和对人性缺陷的剖析是李锐长久以来一直关注的话题,选择佛学来继续对这一话题的探讨,是其必然的选择。最后,本文也对神话故事和宗教佛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归纳,这不仅是李锐此次创作《人间》想要达成的目的之一,更因为我认为,既然李锐选择了佛学,佛学就一定会在相当时期内持续影响李锐今后的创作。对这一部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关注李锐的文学创作发展。纵观《人间》,李锐是将佛学作为了人间苦海中普渡慈航的明灯,他的这一想法是否正确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不过,作为李锐作品的忠实读者,我由衷地希望李锐能因此摆脱“煎熬”,“人间”能由此得到“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