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极具技术挑战性,相较非分叉病变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狭窄发生率。在治疗技术选择方面,支架置入后如何最优化进行后扩张目前仍存争议。目的 评估msM后扩张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比较msM和最终对吻球囊扩张(FKBI)两种后扩张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必要时支架术和常规双支架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分叉病变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102名,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手术情况、血管内超声(IVUS)及临床随访结果。根据患者接受msM或FKBI后扩张治疗分为msM组和FKBI组,接受必要时支架术或双支架术治疗分为P组和DS组。比较组间术前即刻、术后即刻和术后随访的冠状动脉造影参数、IVUS参数以及住院期间、随访期间的MACE(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结果 入选患者共102名(病变104处),其中msM组患者48名(47.1%),FKBI组患者54名(52.9%);平均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40.2%(41/102)、平均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8.0±2.7月(2个月-13个月)。FKBI组分支血管管径即刻获得明显优于msM组(0.93±0.74mm对比0.53±0.60mm,p=0.004);主支血管管径即刻获得FKBI、msM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造影随访主、分支血管管径晚期丢失和再狭窄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平均IVUS检查率为33.3%(34/102),msM组的主支血管支架膨胀指数和支架对称指数明显优于FKBI组(msM组0.80±0.08对比FKBI组0.73±0.10,p=0.04;msM组0.80±0.05对比FKBI组0.73±0.04,p<0.001)。临床随访率为98.0%(100/102),平均随访时间为11.4±1.7月(9个月-14个月)。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FKBI组为7.4%,msM组为4.2%,p=0.49);临床随访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FKBI组为9.3%,msM组为8.3%,p=0.87)。单独分析P组,msM亚组占61.8%(42/68)、FKBI亚组占38.2%(26/68)。两亚组间主支、分支血管术前、术后即刻QCA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主支、分支血管造影随访QCA各参数和再狭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FKBI亚组明显降低了主支血管支架对称指数(0.73±0.04对比0.79±0.05,p=O.008)。两亚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FKBI组为3.8%,msM组为4.8%,p=0.86);临床随访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FKBI组为11.5%,msM组为7.1%,p=0.54)。入选患者中行必要时支架术68人(66.7%)、常规双支架术34人(33.3%)。DS组的分支血管管径即刻获得明显优于P组(1.37±0.54 mm对比0.43±O.55mm,p<0.001);两组主支血管管径即刻获得和主支、分支血管随访QCA各参数无显著差异。两组间主支血管IVUS测定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FKBI组为4.4%,msM组为8.8%,p=0.37);临床随访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FKBI组为8.8%,msM组为8.8%,p=1)。结论msM技术使主支血管支架近端的对称指数和膨胀指数优于FKBI技术,但其对临床效果的影响仍需进一步长期、大规模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