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期青少年(18-24岁)是精神分裂症的高发期。社交动机缺乏(Social Amotivation),即参与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减退,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与阴性症状密切相关的心理功能障碍。对于晚期青少年的患者,这种心理功能障碍会对他们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然而,以往鲜有研究关注于这一群体社交动机障碍背后的神经机制。依据情绪体验时间模型,本研究关注于动机产生前的预期过程,以试图寻找社交动机缺乏的神经机制。本研究利用社会性奖惩延迟任务,分别通过三个实验探测健康青少年在对社会性奖赏/惩罚时预期过程中产生神经功能反应(实验一),精神分裂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区域性和多元模式性差异(实验二、三)。实验一,利用社会奖赏延迟任务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手段,通过对24名健康青少年的神经功能激活分析,发现他们预期社会性奖赏和惩罚的过程中,都会伴随丘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脑岛及小脑等区域的显著激活,且壳核、眶额叶皮层等区域的激活与奖赏延迟任务中的反应时存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预期过程中的这些神经功能激活与之后的社会性奖赏或惩罚的追求或回避行为动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实验二,利用同样的实验范式,通过27名精神分裂患者与健康对照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论面对社会性奖赏还是惩罚,相较于健康对照,患者的目标导向行为(即反应时)均出现减退;同时,不论对奖赏还是惩罚的预期过程中,患者均表现丘脑的激活降低,这可能是患者对刺激异常凸显的表现。然而,面对社会性奖赏时,精神分裂患者表现为苍白球和壳核的激活减弱;面对社会性惩罚时,这种功能激活则相对完整,说明患者对社会性奖赏的追求动机减退中还包含预期时积极情绪体验的钝化。实验三,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对精神分裂患者和健康对照奖惩预期过程中神经功能激活进行多元模式分析,结果发现,惩罚预期过程中的脑激活可以显著对两组人群进行区分(敏感性=0.92,p<0.001;特异性=0.77,p<0.001),并发现可用于模式区分的更细微的神经功能差异,主要包括小脑蚓部以及眶额叶皮层等区域。综上所述,相对健康对照来说,晚期青少年精神分裂患者不论在面对社会性奖赏时的趋近行为,还是对惩罚时的回避行为,均表现显著减弱;并且,对社会性奖赏和惩罚预期过程中,单体素区域性方法和多体素的模式性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提示患者的“丘脑-背侧纹状体-眶额叶皮层-小脑蚓部”区域的神经功能活动出现异常,可能是其社会动机缺乏背后的神经基础,为该症状的心理病理解释及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