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发生在面部、脊背、胸部和身体其他脂肪含量丰富的部位。发生时最初为黑头或小丘疹和脓疤,能挤出粉渣样物,严重时伴有结节、色素沉着、囊肿、疤痕等,并伴有增生性瘢痕等后遗症。GBD(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研究发现,年龄在12-25岁年轻人的痤疮发病率高达85%。痤疮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表,导致其自尊丧失甚至精神疾病。目前痤疮主要通过使用抗生素如克林霉素、异维A酸以及过氧化苯甲酰和壬二酸等进行局部治疗或整体治疗,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也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为了解决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耐药性以及不良反应等问题,寻找新的、天然的、能够替代抗生素控制痤疮疾病的药物成为当务之急。湿地植物由于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治疗痤疮等方面可能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选用菱(Trapa bispinosa)、芡实(Euryale ferox)、茜草(Rubia cordifoli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龙葵(Solanum nigrum)、金钱草(Lysimachia christinae)、扬子毛莨(Ranunculus sieboldii)、绞草(Spiranthes sinensis)、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繁缕(Stellaria media)、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水芙蓉(Pisitiastratiotes)共14种植物,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有效成分,确定它们对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的抑菌活性,并从中挑选抑菌活性较强的植物提取物,进一步采用不同的溶剂萃取分离,选出抑菌能力最强的萃取物,通过LC-MS分析其中主要活性物质,然后进一步研究活性物质对痤疮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并研究不同萃取物对大鼠痤疮模型的体内治疗作用,为开发天然、安全、有效的替代抗生素治疗痤疮药物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菱、芡实、辣蓼、水花生、绶草、繁缕、金钱草7种植物醇提物对2种菌具有不用程度的抑菌效果;水芙蓉、茜草、扬子毛茛、活血丹、蒲公英5种植物醇提物的抑菌活性表现出致病菌间的差异性,且只对表皮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龙葵、金鱼藻2种醇提物对两种菌均没有抑菌活性。浓度为100 mg/mL的菱和芡实乙醇提取物对的两种痤疮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它们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75±0.50)mm、(20.25±0.96)mm,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25±1.71)mm、(14.50±1.00)mm。2.湿地植物菱的4种萃取物对两种痤疮致病菌都具有抑菌活性,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石油醚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水萃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活性。4种萃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最小抑菌浓度浓度依次为6.25 mg/mL、3.125 mg/mL、6.25 mg/mL、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依次为 12.5 mg/mL、6.25 mg/mL、12.5 mg/mL、25 mg/mL。4种萃取物对表皮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浓度依次为6.25 mg/mL、3.125 mg/mL、6.25 mg/mL、6.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依次为 12.5 mg/mL、3.125 mg/mL、12.5 mg/mL、12.5 mg/mL。3.通过LC-MS分析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水部萃取物,共测得没食子酸、槲皮苷、咖啡酸、、木犀草苷、对香豆酸、异槲皮苷6种主要成分。没食子酸均存在与四种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中质谱图出峰数显著多余其他三种萃取物,且没食子酸含量最多,可达到2.5358%。但是6种多酚类物质对痤疮致病菌没有抑菌活性。4.在对两种痤疮模型分别治疗14天后,菱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组动物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显着降低。研究结果表明,菱乙醇提取物可以抑制痤疮致病菌,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痤疮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但是其多酚类物质并不是起抑菌活性的主要成分,乙酸乙酯萃取物作为局部治疗痤疮药物可以显著降低有炎症性痤疮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