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不同手术技巧(包括顺逆结合法与逆行法切取、吻合与不吻合小隐静脉、瓣部斜行设计与常规设计切取)对皮瓣存活相关并发症(以下简称并发症)的影响,总结减少该皮瓣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11年3月所行201例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图片。患者年龄3-78岁,平均32.5岁。皮肤软组织缺损病因:外伤165例;肿瘤4例;不稳定疤痕9例;慢性骨髓炎并溃疡11例,并窦道形成5例;慢性溃疡并截瘫3例,并静脉回流障碍3例,并外周动脉疾病1例:创面位于小腿下段、踝部、跟骨区、足背,均合并骨、关节、肌腱和(或)跟腱外露。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4-19cm,皮瓣大小5cmx4cm-20cm×15cm。根据皮瓣存活及有否并发症,将皮瓣分为三类:无并发症(完全存活)皮瓣、主要并发症(部分坏死)皮瓣和次要并发症(包括表皮坏死、边缘坏死和伤口裂开)皮瓣。42例皮瓣采用逆行法切取(逆行组),159例皮瓣采用顺逆结合法(先显露筋膜蒂部腓动脉穿支再逆行切取皮瓣)切取(顺逆组)。修复累及跟底创面的皮瓣51例,8例皮瓣内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静脉吻合组),43例不吻合(静脉未吻合组)。修复足踝部横行或小腿下段胫前纵行创面的皮瓣76例,50例采用瓣部斜行设计法切取(斜行组),26例采用常规设计法切取(常规组)。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201例皮瓣,完全成活148例;部分坏死25例(12.4%),11例植皮、5例二期缝合、1例换药、5例另行局部皮瓣覆盖后创面愈合,3例截肢消灭创面;皮瓣边缘坏死16例,6例二期缝合、10例换药后创面愈合;表皮坏死8例,创面均自发愈合;伤口裂开4例,均二期缝合后创面愈合。仅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联合简单的二期处理成功闭合创面193例(96.0%)。术后患者随访2周至72个月,平均6.2个月。顺逆组中皮瓣旋转点和瓣部位置调整(6例向上、3例向下调整)9例,6例完全存活、1例部分坏死、2例表皮坏死。顺逆组主要并发症率(10.7%,17/159)和次要并发症率(11.9%,19/159)均低于逆行组(19.1%,8/42;21.4%,9/4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顺逆组总并发症(包括主要及次要并发症)率(22.6%,36/159)低于逆行组(40.5%,1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吻合组和静脉未吻合组的主要并发症率分别为0和11.6%;次要并发症率分别为37.5%和16.3%;总并发症率分别为37.5%和2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行组主要并发症率(6.0%)和总并发症率(22.0%)均低于常规组(23.1%和26.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顺逆结合法切取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准确定位腓动脉穿支,必要时可调整旋转点和瓣部位置,从而提高皮瓣存活的可靠性;(2)该皮瓣修复跟底创面时,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与否对皮瓣的并发症无明显影响;(3)修复足踝部横行或小腿下段胫前纵行创面时,瓣部斜行设计可减小该皮瓣瓣部横径,从而减小皮瓣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