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而作为华夏文明精髓的典籍浩瀚如海,把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建设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尤其是ǎ论语这样的中国典籍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灵魂认识形态和智慧样式,我们应该将其智慧体系价值观展示给其他国家的文化群体,使他们认同我们东方文化的无穷魅力与风采在中西文化不断相互影响渗透和趋同的过程中,中国人应该好好挖掘并保留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对于传播和发扬中国哲学和文化精神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研究ǎ论语的译介工作,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对它的翻译研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詹姆斯·理雅各和辜鸿铭的ǎ论语译本,在文化离散主体间性第三空间视域融合等理论观照下,综合运用哲学翻译学语言学等理论视角,汲取华夏智慧之养分,探索造成汉典籍翻译多样性的深层原因,并定位离散译者在翻译ǎ论语时在具体的操作空间,融合中—西语言哲学及翻译理论,尝试探索挣脱传统二元译论捆绑的可能性及具体路径本研究为定性研究,多视角多层面进行译文对比,包括语言学文化等文化视角被用于分析一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语言学视角被用于分析两英文译文所呈现出的不同语言模式背后的文化或认识区别经过对两人ǎ论语一些核心概念及论点的翻译进行仔细的对比研究,两个翻译版本背后的译者主体性翻译目的文化背景等差异的探究,本论文得出结论:视域融合理论应适用于翻译研究,第三空间是各翻译主体视域融合的结果,包括:译者和原文本,视域融合可分为意域融合地域融合和时域融合三类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在目标语言中生成文本的活动,但新的语言和文化文本受到源语言文化的局限每一个译员都是一个双文化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间隙中,即翻译领域所谓的第三空间,是两种文化的杂合空间,能够解读,消化和意译离散视角中的文本并且这样的解读才是阐释学中视域融合的最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