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法”是运用温热性药物治疗寒证,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方法,属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是根据《内经》“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等的原则而立法。寒为六淫之一。在东汉以前,人们认为寒邪是引起疾病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所以寒症受到医学家的特别重视,温法在临床上得到较多的应用。大约到了晋唐时期,人们已经较多的应用清解法治疗伤寒。金元继之。明清以后,温病学说大行其道,寒症和治疗寒症的方法多所忽略。今日,在外感疾病的治疗中,人们还是较多的使用寒凉方法。现代药学研究更多的关注寒凉药物抗病源微生物的作用。现在相当多的中医也认为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是热证,应该用苦寒寒凉的方法治疗,故一见到感染性疾病,就不再论脉症,径直投以寒凉;寒之不效,即使大其量而用之,也不会从寒邪寒证思考,不敢也不会使用温热法。其实,寒气充满宇宙,寒邪遍布天地,寒邪为病也是普遍的现象。明清以来的重温(邪)轻寒(邪)是对两汉以前重寒(邪)轻温(邪)的某种程度的否定,是中医学的发展。但是,当重温(邪)轻寒(邪)走向到了极端,就需要反思和反正了。已故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认为中医应该重新给予寒邪足够的重视。《伤寒论》重点阐述外感病与杂病的诊治规律,建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理法方药兼备,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奠基之作,一直受到古今医家的高度重视,历来是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温法在《伤寒论》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其对病证的治疗中,始终贯串着“扶阳气”的基本精神。仲景在论中多处谈到“脏结无阳难治”、“厥不止者死”、“息高者死”、“脉暴出者死”等等,均在说明阳气虚衰之预后,治疗均当温助阳气。如为了避免医源性损伤阳气,仲景论中列举了很多误治失治的条文,告诫医者要正确辨治,以免伤正而邪陷。《伤寒论》397条中因汗、吐、下等法误治者共123条,其中明显伤阳的就有75条,占误治者一半有余。后人有云《伤寒论》为一部救误之书,其中实以救阳为主。又如为了消除损伤阳气的因素,仲景又特别强调要把好太阳少阴两关。因太阳主表,治之失当则邪易伤阳而内传。太阳少阴为表里,少阴阳气蒸化而敷布于太阳,使之卫外为固。由此可见仲景对温阳的重视。故后世医家普遍认为“伤寒法在救阳”。《伤寒论》善于运用温法,从表证到里证,在所有六经病中,都有不同的温法,而不同阶段的温法,又各有其用药规律与特点。故温病学家吴鞠通指出“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重视寒邪和寒证,就应该重视张仲景,重视《伤寒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顾扶阳气是《伤寒论》的一大重要学术思想。由此,本论文尝试对《伤寒论》温法的运用进行以下多方位的探讨。以求对温法在《伤寒论》中较全面的了解。1.探讨有关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2.寒证的概念2.1病因病机进行分析2.2寒证的主要临床特点3.温法在《伤寒论》的地位4.探讨《伤寒论》温法的立法依据5.对《伤寒论》常用方剂分成十类,分别是回阳救逆法、温补心阳法、温中祛寒法、温肺化饮法、温肝祛寒法、温阳利水法、温阳和营法、温阳解表法、温阳固涩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法。并对此进行了比较、整理和分析有关的药物、用量、配伍、煎服法等。6.总结温法在《伤寒论》运用的特点,应用指标和禁忌。7.简述举例以下有关温法特点:(一)《金匮要略》温法的特点(二)历代医家的应用与发展简述(三)温法在温病中的应用举例(四)温法的现代机理作用8.探讨温法在现代的优势与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