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证是疾病发展到不同阶段的病理过程,是掌握中医理论、认识疾病、指导治疗的关键,是学习和掌握中医的难点。多年来,许多中医学者都在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指标,目的是使证客观化以达到被认可,被推广的目的。最终使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统一,实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笔者综述了历年文献中关于中医证候客观化,尤其是中医肿瘤证候客观化的研究,总结出现代对于肿瘤疾病证候客观化研究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根据主证特征,通过实验室手段寻找客观化指标。二是结合临床进行类比论证。三是建立动物模型,讨论生理特征。四是运用现代信息数据回归分析找出规律特征。具体应用的指标包括免疫学指标、激素水平、体内环境、肿瘤标志物、基因、蛋白、病理分型和影象学检查等各个方面。红外热图于1960年正式用于临床,其原理根据人是恒温动物,向四周空间辐射红外线。当人体患病时,全身或身体局部的热平衡被破坏,于是临床上表现为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热扫描成像技术经过多年来临床改进及对病例分析研究,在疾病诊断、肿瘤研究、疼痛研究、神经定位、针刺效应及人体异常信息的无创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已经证明其临床诊断的可靠性。同时,它还具有目前其他影像诊断设备所无法做到的对人体器官代谢功能显示,这一功能将对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科学实践及总结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几千年来第一次具有科学的影像手段。基于以上资料总结,笔者设计此次临床研究。目的:验证红外热图作为辨证手段的可行性,并想通过对特定穴位的热图分析,寻求疾病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病例58例。为2004年至2006年我院肿瘤科收治使用红外热图检查的肿瘤病人,包括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的多个病种,男性41人,女性15人,年龄在38岁-88岁之间,大部分为手术后患者。单盲法测量患者个体上半身前胸平均温度T,并测量病灶处温度T1,病灶周围温度T2及病灶对侧温度T3,并记录病灶处与周围,及病灶与对侧温度差,分别记为△T1,△T2。欲通过对温度的分析,找寻红外热图的温度与肿瘤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献研究对于特定疾病,选取特定穴位进行温度测量,观察热图有无异常,试图找到规律。结果:平均温度比较结果显示:气血两虚>实证>虚实夹杂>阴虚>气阴两虚>气虚>阳虚。除去气血两亏的患者外,其余患者红外热图满足阳盛、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的理论。气虚患者热图多为散在淡片状热区,阴虚患者热图温度呈均匀升高,虚实夹杂和实证患者热图多有一个或多个部位的片状高温热区,与周围温度变化明显。气血具亏患者多呈恶性热图,尤以背部为多。病灶局部的温度与其周围和对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肿瘤患者在特定穴位会出现异常热区。结论:患者身体热图平均温度和形状与证型有一定相关性,红外热图显示的整体温度可以作为证型诊断的一个参考,但由于病例数不足,没有确切的温度标准,故不能作为诊断的确切指标。疾病特定穴在热图上温度的异常表现可以作为疾病早期发现的一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