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青年教师是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和发展希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对教育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着思想上、心理上和经济上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影响着个人的专业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本文以桓台县部分青年教师为案例,采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经历入职期、成长期、成熟期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困惑。着重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出现的差异,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入职较慢,甚至不能够适应教学工作的问题,分析找出深层次的部分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先通过对四位身处不同环境中有代表性的教师成长历程的探究,依托教师专业成长的分阶段理论、教师教育理论和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因素理论,并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职业道德、需要和动机、自我分析和评价等因素,这些都影响到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是他们获得职业认同感快慢的主要因素。解决好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使他们能够踏实的工作是有效的方法。本文对教师最关心的工资待遇问题、职称评聘问题做了详细分析,从而得出教师专业成长受职称评聘因素影响较大,必须将教育体制改革深入进去。外因则主要探究教学管理、学校氛围等环境因素,以社会运行社会流动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一所城镇学校和一所农村小学现状的对比分析得出城镇学校教师较高的社会地位,校长的先进教育理念,良好的硬件设施,适度的压力都是教师专业成长动力的因素,从而推出城镇学校更适合于教师专业成长。深入分析得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全民功利化是导致城乡差距较大的原因。基于上述分析和社会现状,本文分教师、领导者、学校三个层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可以对桓台县教师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应该看到解决这些问题不是教育系统自己的事,这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教育系统更多地治标却难以治本,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建设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张志勇强调,必须推进教育系统的整体改革,推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协同改革,推进众多利益格局的调整改革等。习近平主席说:“没有钱办不了好的教育,有了钱不加快改革也办不出好的教育。国家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办好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只有真正做好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发展好教育。在本文的结语部分,简要归纳了本研究的结论,分析了本研究的缺点和不足,并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