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与城乡发展的快速转型,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不断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结构及空间格局,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又反作用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改变区域发展环境,影响其发展进程与质量。但由于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开发式、粗放型用地方式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重庆市主城九区之一的巴南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未来重庆市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战场,但当前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布局不合理、利用效益低下,城乡经济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因此,开展巴南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破解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的关键问题,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促进巴南区持续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22个镇街为研究单元,首先从转型数量、转型幅度、转型速度以及相对变化率等方面入手,分析巴南区1997-2017年城乡建设用地显性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典型指标的时空演变特征。其次,从理论上剖析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空间叠加,剖析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数量关系。最后,构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评价模型,探索巴南区1997-2017年两系统的综合水平与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并划分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通过综合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巴南区持续协调发展的障碍与瓶颈,提出巴南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巴南区1997-2017年城镇用地持续增长,转型幅度与速度“先增后减”,整体呈高速扩张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小幅波动变化,城乡建设用地以较小转型速度逐年增长。转型最剧烈区域集中分布于西北角中心城区及其拓展区域;次剧烈区域分布于东北角;一般剧烈区域分布于西南部及中南部;转型最不剧烈区域则为东部地区并向东南角延伸。经济社会发展典型指标呈持续增长趋势,人口城镇化率转型强度中部地区最大;人均GDP转型强度西部高于东部;二三产业GDP占比转型强度中南部相对较大;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转型强度空间分布规律相对不明显。(2)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支撑与驱动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市场力、政策力和社会力共同驱动城乡建设用地综合转型;另一方面,城乡建设用地在转型过程中逐渐实现生产功能、承载功能到资产增值功能的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与物质条件。回归分析中,城乡建设用地比重、城镇用地比重与人均GDP、二三产业GDP占比呈正相关,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与人口城镇化率、二三产业GDP占比、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呈负相关。空间叠加分析中,不同镇街表现出不同的匹配程度与作用关系,部分匹配呈同步高效的发展状态,部分匹配呈不相适应的失调状态。(3)巴南区1997-2017年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综合水平“先减后增”,逐渐从中等偏下水平提高到中等水平;效率转型与功能转型水平的变化对转型综合水平的影响更显著;空间上先分散后集聚、同质性增强,高值区沿西北-东南走向逐渐向西北地区转移。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持续增长,但整体水平仍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生活水平2个子系统的提高对综合水平提升作用更大;空间上异质性增强,整体分异、局部趋同,经济建设重心集中于西北地区,逐渐形成西北角较高水平、西北地区中等水平、西南角及东部地区低等水平的发展格局。(4)巴南区1997-2017年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但整体协调发展水平仍较低,两极分化与空间分异现象显著。耦合度高值区由西北角逐渐沿西北-东南走向向中部地区拓展,最终集聚于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度高值区始终集中于西北地区,且远大于其他地区。中心城区城市经济带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表现为中度协调发展城乡建设用地滞后型;中心城区拓展区次之,表现为同步型;麻柳沿江开发区木洞镇属于低度协调发展同步型,麻柳嘴镇、双河口镇表现为中度失调经济社会发展损益型;中南部及东部镇街则表现为中度失调经济社会发展损益型与中度失调发展共损型。(5)中心城区城市经济带应不断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加强精细化城市管理,实现城镇用地综合效益提升与城镇建设、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区拓展区应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工作,优化城镇用地结构与布局,实现城镇用地规模的合理扩张与人口、经济增长及产业调整的协调发展。麻柳沿江开发区应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合理扩张、优化布局与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生态休闲经济区应不断加大政策倾斜与对口帮扶力度,适当投入城镇用地指标,加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力度,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产业兴旺、集体经济创收增效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