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化疗药物通常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存在明显毒副作用,进而人们希望从中药中获得更理想的抗瘤药物。蟾皮因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一直是研究热点。临床中虽然已有蟾皮制取的华蟾素注射液使用,但是因其为水溶性粗提取液致使临床疗效有限,且容易发生过敏和静脉炎等不良反应。本课题组采用组分中药学研究理论,利用亲水液相色谱-固相萃取技术(HILIC-SPE)对蟾皮进行各组分分离提纯,期望提高蟾皮抗肿瘤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已发现蟾皮第18组分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但是体内实验中发现对肝脏有一定毒性以及药物剂型不稳定等缺陷。为进一步提高蟾皮第18组分抗肿瘤疗效降低其药物毒性,本研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取相同技术分离的五味子、黄芪及甘草有效组分进行配伍,以降低其毒性,获得高效低毒的复方中药组分群,并通过载体羟丙基-β-环糊精包裹组分以提高水溶性,制备出一种新型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进而提高药物稳定性及药物疗效。 目的:从蟾皮、五味子、黄芪及甘草的组分群中筛选有效组分并通过配伍优选出高效低毒的复方组分群,再利用载体羟丙基-β-环糊精制备成注射液。然后评价该注射液的安全性,以及观察治疗荷人结肠癌裸鼠的抗肿瘤疗效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1.蟾皮、五味子、黄芪及甘草组分分别以不同浓度梯度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SW620及胃癌BGC823、鼠结肠癌细胞系C26、CT26及鼠乳腺癌4T1和人正常肝细胞L02、人CIK细胞,应用MTT检测不同组分对各细胞的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选择各中药有效组分的适当剂量通过析因设计(24)和正交设计L9(34)进行组分间配伍优选,筛选出对肿瘤细胞高抑制而对肝细胞和免疫细胞低损伤的高效低毒组分配伍群以及配伍比例; 2.利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组分群,制备成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并利用2%红细胞混悬液进行体外溶血性实验。经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梯度的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观察对裸鼠的亚急性毒性反应; 3.裸鼠腋部皮下种植人结肠癌SW620细胞系构建荷人结肠癌动物模型,待肿瘤长到一定体积后随机分组,经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进行治疗。在观察裸鼠体内抗瘤疗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对裸鼠NK细胞和B细胞的影响。 结果: 1.蟾皮第18组分在体外1μg/ml浓度时对SW480、SW620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2.44%、51.17%,属于敏感抗瘤药。而对肝L02细胞抑制率为39.30%,属于不敏感。其SW480、SW620、L02、CIK的IC50分别为1.10、1.15、4.85、2.63μg/ml,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IC50值相差大于2倍;五味子和黄芪组分在10μg/ml以及甘草组分在20μg/ml浓度下对SW480、SW620细胞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敏感。五味子10μg/ml时对人肝L02细胞有一定促增殖作用。通过析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选出高效低毒组分配伍群以及配伍比例,即蟾皮∶五味子∶黄芪∶甘草=2∶10∶5∶10; 2.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各剂量组体外均未见溶血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显示单一蟾皮第18组分15mg/kg·d时:小鼠出现神经、心、肝毒性,其中心肌酶(CKMB378.00±60.35)和肝功(TP40.15±2.98)均出现异常,组织切片也证实肝脏有出血坏死灶。虽然同等剂量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组小鼠也出现神经、心、肝毒性,但是复方组有明显减毒作用,其中心肌酶(CKMB264.80±36.85)和肝功(43.98±2.31)均有好转;当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剂量降至10mg/kg·d(推荐治疗使用剂量)时:未见神经、心、肝、肾毒性,组织切片未见到心、肝、肾、肺的病理改变;实验中各组小鼠尾静脉均未见注射性静脉炎发生; 3、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高(10mg/kg·d)、中(5mg/kg·d)、低(1mg/kg·d)剂量抑瘤率分别为75.07%、51.88%、28.99%,其中高、中剂量抑瘤率高于阳性对照华蟾素注射液组(37.68%)。高、中剂量组瘤重显著小于生理盐水组,高剂量组瘤重显著小于华蟾素注射液组。组织切片证实高、中剂量组的肿瘤坏死灶也明显多于华蟾素注射液组。流式检测结果证实高剂量组的裸鼠脾脏NK细胞含量比华蟾素注射液组升高,与生理盐水组比有升高趋势。另外,高剂量组还能提升血IFN-γ含量,而且比华蟾素注射液组显著提高。 结论: 1、通过中药组分间配伍可以减低蟾皮第18组分的毒副作用; 2、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经体外溶血及亚急性毒性实验证实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应用是安全的; 3、复方蟾皮组分注射液经治疗荷人结肠癌裸鼠证实是有效的并优于华蟾素注射液,可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