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在太湖竺山湾代表性的支浜和湿地潜流带设置长期观测网络。对潜流带地下水中各种形态的氮素,DO,和Eh值的动态变化,以及潜流带土壤反硝化势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潜流带近岸含水层均可能发生反硝化作用;在潜流带土壤反硝化势的空间分布中,近岸含水层处均存在一个反硝化势较高区,即反硝化活跃区;在有不同植物种类分布的区域,植物组成和种类丰富的区域土壤反硝化势较高。作者对太湖竺山湾两人工草林土壤反硝化作用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草林林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有机质含量,以及各种形态氮含量在1米深度内的垂向剖面上分布大致相同;两种草林内地下水硝氮浓度在一年之内都没有明显升高趋势,显示反硝化作用在土壤水的入渗过程中有效地削减了硝态氮,阻止了硝态氮向地下水迁移;在垂直剖面上,两种草林土壤水硝氮浓度在40cm深度处出现峰值,而同时此深度处的溶解氧、Eh值也较低,说明40cm深度附近可能发生了耦合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在垂直剖面上,两种不同的人工草林土壤反硝化势和反硝化菌数都在40cm深度附近出现峰值,证明两人工草林土壤都在此深度附近存在反硝化活跃带;反硝化活跃带的深度可能与两人工草林中的草本植物的根系分布有关;同样深度上,杨树灌木林土壤反硝化势是杨树林的两倍,但两人工草林土壤中实际的反硝化速率,受硝态氮的限制,没有明显的差别。植物叶部和根部的腐烂分解产生可溶性有机碳(DOC)。DOC对土壤的反硝化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项研究在太湖竺山湾植被缓冲带采取了6种植物的叶部和根部进行了为期8天的DOC浸出实验。植物种类分别为杨树、麦冬、一年蓬、野薄荷、阿拉伯婆婆纳和牛膝。结果发现,它们在水中和土壤中浸出DOC的最高浓度分别为:杨树叶在水中60.99mg/g,在土壤中88.44mg/g;杨树根在水中14.18mg/g,在土壤中17.59mg/g;麦冬叶子在水中50.16mg/g,在土壤中58.75mg/g;麦冬根在水中38.29mg/g,在土壤中45.12mg/g;一年蓬叶子在水中57.16mg/g,在土壤中98.18mg/g;一年蓬根在水中48.42mg/g,在土壤中100.67mg/g;野薄荷叶子58.64mg/g,在土壤中58.55mg/g;野薄荷根在土壤中18.28mg/g;阿拉伯婆婆纳叶子在水中46.75mg/g,在土壤中78.83mg/g;牛膝叶子在水中44.82mg/g,在土壤中52.85mg/g;牛膝根在水中45.88mg/g,在土壤中67.23mg/g。植物浸出DOC含量随时间变化类型主要有5种,分别为降低型,先降低后升高型,脉冲型,稳定型及波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