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汇率的波动幅度空前加大,且异常频繁。频繁而剧烈的汇率变动导致了国际经济关系的紊乱,使得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汇率变动不仅事关银行和企业的存亡,当这种变动失控时,还事关一国乃至数国的经济和政治稳定。因此,汇率的频繁变动引起了各国政府、金融政府、企业以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有关汇率理论的专著和论文不胜枚举。本文第二章对此作了综述,并详细阐述了笔者对一种以成本利润函数为基础的汇率决定方程的修改。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目前研究汇率决定的理论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公式推导式,即先推导理论公式,然后代入实际经济数据来验证该理论是否适用;另一类是计量协整式,即先通过定性或简单定量分析,挑选出与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相关性较高的若干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进而运用计量方法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整体协整数量关系。本文以此为思路,在第三章与第四章中分别选用以上两类理论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均衡汇率理论来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 根据约束条件的不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表达式可以衍生为三种变量形式。通过代入1978—2003年人民币美元名义汇率以及中、美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度数据,发现约束条件最为严格的单变量形式并不适用于人民币美元汇率,约束条件较为严格的两变量形式和约束条件最为宽松的三变量形式基本能模拟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变化趋势,但三变量形式实证结果得到的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的系数符号与通常的经济判断并不相符。 运用均衡汇率理论分析时,考虑到与汇率变化的紧密联系,初步挑选了国内生产总值(G)、广义货币量(M2)、开放度(OP)、外汇储备(FR)、净出口额(NX)五个自变量。代入1990—2002年的年度数据,通过计量方法的处理,得到上述五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之间的协整数量关系。经模拟,发现:人民币汇率在1990、1997—1998期间出现较大幅度的高估,在1992—1994期间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低估,而在1991、1995—1996以及1999—2002期间和均衡汇率水平较为接近。 本文的最后部分分别总结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均衡汇率理论的实证结论,并阐述了笔者对目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需要变动这一问题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