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腧穴配伍结合振法对胃轻瘫患者的胃部排空影响,及其对患者胃动素、胃泌素和脑影像学影响的差异,分析腧穴配伍理论对推拿治疗胃轻瘫的指导作用,研究推拿治疗胃轻瘫的胃肠神经学机制,为合募点穴结合振腹法治疗胃轻瘫的应用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小样本探索性研究,选择胃轻瘫受试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每组患者各10例。治疗1组予以振腹结合点按中脘穴治疗;治疗2组予以振腹法结合点按足三里穴治疗;治疗3组予以振腹法结合点按中脘、足三里穴治疗,治疗20min/次,5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4个疗程。以13C-辛酸呼气试验,钡餐胃排空实验,胃轻瘫症状严重指数(GCSI)中早饱评分、胃胀评分、食后饱胀评分、食欲不振评分等为临床评价指标,观察不同腧穴配伍推拿对胃轻瘫患者胃部排空的影响;以胃动素、胃泌素、脑功能核磁为作用机制研究指标,探讨推拿治疗胃轻瘫的胃肠神经学机制。结果:1 GCSI研究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具有差异(P<0.05),治疗3组与治疗1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结果显示,治疗3组与治疗1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组与治疗2组比较具有差异(P<0.05)。2早饱评分、胃胀评分、食后饱胀评分、食欲不振评分研究结果:(1)早饱评分:治疗2周、治疗结束及2周后随访后,治疗3组与治疗1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胃胀评分:治疗2周后,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有差异(P<0.05)。(3)食后饱胀评分:治疗2周后,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2周后随访后,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组与治疗1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食欲不振评分:治疗2周后,治疗3组与治疗1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周后随访,治疗3组与治疗1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有差异(P<0.05)。313C-辛酸呼气试验结果:(1)胃排空延迟时间:治疗后治疗3组与治疗1组、治疗2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胃半排空时间:治疗后治疗3组与治疗1组、治疗2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钡餐胃排空实验结果:治疗后,治疗3组与治疗2组比较有差异(P<0.05)。5胃动素、胃泌素表达水平结果:(1)胃动素:治疗后,治疗3组与治疗1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组与治疗2组有差异(P<0.05)。(2)胃泌素:治疗后,治疗3组与治疗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组与治疗2组有差异(P<0.05)。6 fMRI检测结果显示:治疗2组与治疗1组比较脑功能差异区域主要出现在小脑区和中枢后回;治疗3组与治疗1组比较差异主要出现在顶叶和中枢后回;治疗3组与治疗2组比较差异区域主要出现在壳核和丘脑。结论:1通过本研究证明,合募点穴配合振腹法治疗方案在促进胃轻瘫患者胃部排空,调节胃动素、胃泌素表达方面,明显优于非腧穴配伍组,证明腧穴配伍对推拿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2通过胃排空实验证明,合募点穴配合振腹法可以改善胃的容受性舒张、促进胃部排空、提高胃肠动力、调节胃酸的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达到改善胃轻瘫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3通过神经学实验证明,不同腧穴配伍的推拿治疗,对患者胃动素、胃泌素的表达水平影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脑影像学研究证明,不同腧穴配伍方案对患者脑功能区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今后开展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4通过本研究,一方面证明腧穴配伍对推拿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合募配穴结合振腹法对胃轻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证实,合募配穴结合振腹法治疗胃轻瘫与调整胃肠神经功能密切相关,从临床和生物学机制角度,为合募配穴结合振腹法治疗胃轻瘫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