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是繼先秦以後兩湖之地文學發展的又一高峰,主要表現為大家、流派林立,作家作品繁富。從明初的易代老臣劉三吾、“台閣體”代表楊溥,到以宰相主持文柄的李東陽和“茶陵派”、再到“後七子”的吳國倫以及復古派後期殿軍李維楨,以至公安三袁、竟陵鍾、譚,還有明末的陶汝鼐、杜濬等等,均是明代文學史中舉足輕重甚至引領一時文學潮流的重要人物。不僅如此,明代湖廣作家傳世作品豐富,是浙江、南直以外又一作家作品高產地之一。論文首次對湖廣明代作家及其作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搜羅與研究,並揭示出其鮮明的地域特徵和時代風貌。通過對各種文獻資料的搜羅,包括通志、地方志、詩文集等,共收集到有詩文集或文學作品存世的明代湖廣作家768人,并訪查其存世著述與文集290餘種。并以地域為區劃,作家為單位,對768位作家的生平、著述和文學創作情況一一提要敘錄。進而,在這些第一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在有完整文學著述傳世的153位作家中,遴選出近約80位既具有典型時代共性又有鮮明創作個性的作家為主要敘述依據和研究對象,對明代湖廣文壇的歷時與地域發展面貌進行綜合論述,追求盡可能客觀展現明代湖廣作家文學創作實踐原貌。縱觀明代湖廣文壇,歷時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階梯勢的遞增繁榮,且每階段均有在其時聲望、影響較大的作家。正統以前的湖廣文壇是其發展中最薄弱的階段,相較於江浙、閩粵的繁盛,此時湖廣作家作品數量均較少,文壇發展的主導力多以政治因素為主。正統至正德是湖廣文壇的發展期,也是有明一代唯一一個湖南文學成就高於湖北的階段,此時湖廣籍的作家與文壇發展多以李東陽為軸心。正德以後直至明末,是湖廣作家作品質與量、文壇地位均迅速提升的繁榮期,尤其是萬、啟禎期間,家族作家繁盛,且有吳國倫、李維楨、“三袁”、鍾、譚諸位具有主柄文壇實力的文學大家相繼崛起,一時形成“詩教以楚人為政”的盛勢;與此同時,湖廣地域內作家間的相交交游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典型如啟禎間盛極一時的“竟陵”思潮,單與譚元春相交相善的湖廣名士就幾遍兩湖之地。進入崇禎年間,兩湖之地較早就被捲入明末的戰亂硝煙中,這樣的歷史背景基本決定了明末湖廣文壇的發展面貌——作家組成多為抗節義士,文學作品多為愛國悲歌;另一方面,與明末仍持續發展的作家人數不相協的是,此時期存世作品文集數量急速回落,此點亦與明末湖廣之地長達約40年的戰亂有直接關係。明代湖廣作家及文學的地域特徵也尤為顯著:一是大家林立、流派與群體作家異常繁盛,且引領時代文學潮流。二是明代湖廣作家為官者居多,達530餘位,且多武將名臣,為官四品以上達250餘人,約佔作家總數1/3。三是明代湖廣作家傳世文集中多以詩文為主,鮮少有小說、戲曲;講學傳道、公文疏牘的數量倒尤為可觀,此點與湖廣作家的政治身份有直接關係。四是亢直義士、狂狷志士頗多,氣節尤盛,楚人風采彰著。五是文化家族繁盛,尤其是正德以後,成為明代湖廣作家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一切從作家傳世作品入手,通過對作家作品的全面考查和研究,綜合展現有明一代三百年湖廣文壇的文學面貌和地域特色,是本文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