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交往和心理适应都是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同伴交往产生影响,个体要理解自己或对方的意图、信念等心理状态之后,才能对同伴交往情境做出正确的认知,从而促进同伴交往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同伴交往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背景,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如同伴交往的经历能促进个体心理理论等社会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等。由此可见,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因果联系。同时,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观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理论在不断发生变化,它对同伴交往的影响或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可能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有必要在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设计,深入分析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间可能存在的复杂联系。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同伴评定法、情境故事法、友谊质量问卷、“班级戏剧”问卷和自编“童年期心理理论测量任务”工具,对650名小学1至6年级儿童进行调查,考察了童年期同伴交往与其心理理论间的复杂联系。其中,通过纵向追踪研究设计(为期3年,即T1~T3)考察同伴交往对心理理论的因果预测机制,并通过心理理论的训练实验,反向考察了心理理论对同伴交往的因果预测机制。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⑴童年期儿童心理理论的一般发展特点。童年期儿童心理理论总分随年级或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7岁和11岁是童年期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年龄段;女生的心理理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心理理论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城市儿童的心理理论得分也显著高于农村儿童。
⑵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同伴交往不同水平的变量与心理理论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不同同伴交往地位的儿童,心理理论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有争议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具有交往策略的选择性特点,即面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交往策略以达到自己期望的目的;关系攻击与心理理论间呈现出倒U型的联系。社会喜好可以分别通过亲社会行为、外部攻击行为和关系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与心理理论发生间接联系;而友谊质量则通过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与心理理论产生间接联系。
⑶同伴交往的发展趋势对心理理论的影响。初始社会喜好能显著预测个体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和亲社会行为3年间的发展趋势;初始友谊质量能显著预测个体亲社会行为3年间的发展趋势;外部攻击和亲社会行为3年间的发展趋势能显著预测个体最后一年的心理理论水平;关系攻击行为3年间的发展趋势对个体最后一年心理理论水平的预测作用存在组间差异。
⑷心理理论训练的效果显著,且能部分促进个体同伴交往的发展;心理理论的前后测差异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儿童友谊质量的前后测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