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旁受累、宫颈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探讨术前核磁检查对指导手术范围的价值。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手术病理资料完整的子宫内膜癌病例83例,对本组患者术前核磁检查采用回顾性的分析,了解肿瘤的信号特点、宫旁受累、宫颈受累、肌层浸润深度及盆腹腔的淋巴结转移等,根据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标准行术前核磁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相对比。同时回顾性分析该8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诊治情况,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3(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盆腔核磁检查证实子宫体积增大者65例,体积大小正常者12例,体积萎缩者6例;子宫内膜厚度正常者11例,子宫内膜呈弥漫性增厚者42例,子宫内膜局灶性增厚或毛糙者30例;MRI提示无肌层侵犯者71例,浅肌层侵犯者9例,深肌层侵犯者3例;MRI提示宫旁转移2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5例。本组中有10例患者合并子宫肌瘤,4例合并卵巢囊肿,5例合并子宫内膜息肉,1例伴子宫腺肌症。2.纳入研究的8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核磁对子宫内膜癌的评估与病理检查结果、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以及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存在一致性。术前核磁检查在对Ⅰa期、Ⅰb期、Ⅱ期、Ⅲa期、Ⅲb期、Ⅲc期、Ⅳ期进行评价的准确度分别为74.7%、72.29%、96.39%、97.59%、96.39%、97.59%、100%;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术前核磁诊断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度69.88%,敏感度67.16%,特异度81.25%;术前核磁检查评价宫颈受累的准确度为96.39%,敏感度为50%,特异度为97.53%;核磁诊断淋巴结转移准确度100%,敏感度100%,特异度100%。3.本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本研究83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布于25-78岁,平均年龄(59.30±9.26)岁,其中63例(75.90%)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50-69岁;21例患者未绝经,占27.71%,62例患者已绝经,占72.29%;有生育史者72例,占86.75%;未生育者有11例,占13.25%;纳入研究的83例患者中,肥胖者36例,占43.37%;有合并症者63例(75.90%),其中单纯合并高血压者39人(46.99%),单纯合并糖尿病患者11人(13.25%),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3人(3.61%),其他合并症者10人(12.05%);无合并症者20人(24.10%);研究中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者71例(85.54%),阴道排液者8例(9.63%),下腹疼痛及其他症状者4例(4.82%)。4.8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66例为Ⅰ型子宫内膜癌,17例为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Ⅰ型患者平均年龄(56.4±9.2岁)低于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62.7±9.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4,P<0.05);Ⅰ型及Ⅱ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均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421,P>0.05);两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在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66例,其中术后病理分期中Ⅰ期59例(89.4%)、Ⅱ期2例(3.1%)、Ⅲ期4例(6.1%)、Ⅳ期1例(1.5%),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17例,其中Ⅰ期11例(64.7%)、Ⅱ期1例(5.9%)、Ⅲ期4例(23.5%),Ⅳ期1例(5.9%),Ⅱ型的晚期(Ⅲ~Ⅳ期)患者的比例高于Ⅰ型患者(~2分别为0.017、0.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子宫内膜癌的高发病年龄为50-64岁,部分患者尚未生育、未绝经,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子宫内膜癌在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是异常阴道流血,子宫内膜癌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I型子宫内膜癌,与I型子宫内膜癌,II型子宫内膜癌更易发生子宫外转移。2.盆腔核磁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评估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在评估宫颈受累及宫旁转移方面较容易出现漏诊情况,因此应慎重评价核磁检查对患者宫旁受累情况的诊断。在临床中,MRI不能作为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受累的唯一评价方法,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联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