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既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受到了负面影响:经济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不均、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寻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随着“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服务业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第一大产业,对于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既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受到了负面影响:经济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不均、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当前,我国正在寻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随着“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服务业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第一大产业,对于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助其产业特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形成集聚,但由于各城市空间位置、资源要素和发展规划不同,生产服务业集聚情况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弄明白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最重要的是确定通过什么样的措施去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首先,本文从横向和纵向出发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生产性服务业的本身看,集聚产生的积极效应将扩大了产业的规模效应、提升技术创新速度,消极效应表现为同质产品的厂商竞争过度,抑制经济增长;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出发,生产性服务业间接为制造业提供服务,通过影响制造业来影响经济增长。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Duranton&Puga(1999)的区位熵和相对集聚指数测度方法分别测度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指数和多元化集聚指数,并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集聚现状。在实证部分,以专业化集聚水平和多元化集聚水平为解释变量,以实际人均GDP为被解释变量,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集聚水平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加入中介变量,建立线性面板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如何影响制造业,从而使制造业影响经济增长。经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3 1个省份的实际人均GDP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集聚水平高低分布不同;(2)由于集聚带来的竞争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水平对我国实际人均GDP的增长存在着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1)因地制宜地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2)注重生产性服务业向更加精细化的发展,协调发展内部产业,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水平;(3)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加强产业间协作;(4)在对外开放格局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贸易,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伴随着“重物力资本而轻人力资本”的问题,而这种投资模式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结构的转变。另外,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向知识经济的转轨,人力资本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密集性,它正逐步取代厂房、技术设备等一些传统的物力资本,作为很多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国家关于企业人力资本和新经济发展的方面也是予以了高度重视,针对于企业人力资本如此巨大的新经济发展力量,中国财政部和国家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代表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渐增多。近年来,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工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越来越受重视,以英国、荷兰、丹麦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克罗地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积极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中国作为工业大国,工业产值几乎超过美日德三国的总和,但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偏低,其中研发投入占工业GDP的比重偏低。在这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保持持续健康的增长态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从税收视角出发为企业降负推动企业发展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但宏观政策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定量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增值税税率下调对其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文基于税收中性理论、税收激励理论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使用
目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经济中愈加重要的经济形态。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壮大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税收优惠政策与数字创意企业研发投入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与竞争能力,因此,本文选择税收优惠政策对数字创意产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引擎,是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但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严峻和技术更迭的速度愈发快速,研发成本显著提升,创新效率的增长放缓,要掌握核心技术,势必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所以,十四五规划中将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鼓励科技自立自强。而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数量与体量在市场中均居于主体地位,因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因此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城市化程度伴随着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加深,截至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已到达63.89%,预计2050年将达到71.2%。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在促进专业分工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围城和能源资源消耗过快等“城市病”,这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阻碍了城市可持
近年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民生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化、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的出现为实现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提供了增长动因,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稳固支撑。能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提高能源效率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能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之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种促进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战略诸如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战略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开始实施。经过一系列努力,中国宽带网络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宽带基础设施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应用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环境不完善等,这些问题束缚了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自2014年开始实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形势不断变化。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的增长,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正朝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方向发展。但伴随着的是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而收入的大部分来自职工的薪酬。因此,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自由贸易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相关研究兴趣不断增长,而学者们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更多关注的是贸易开放对组间工资差距的影响,但其对劳动者工资差距的解释程度有限,因此我们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但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由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这就对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环境治理必定会对地方经济与就业造成影响,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就业的关系是每个地方政府需要面临的问题,能否实现就业与环保的“双重红利”对地方政府尤为重要。因此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