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文--徐复观所谓“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之内在纹理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shich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他基于儒道心性本体论之上的文艺观。这个研究围绕他所谓“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来展开。除了“导论”和“结论”外,论文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涉及:徐复观对儒道心性论的基本理解,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的解释,他的三个文艺专题。 第二节讨论到,人性论——具体说是儒道心性论——是徐复观理解文化事象的思想基础。第三节表明,徐复观把中国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通过工夫把握到、发明出的“心(性)”上;他通过对心性工夫和心性本身的运作机制的描述说明这一看法。第四节表明,徐复观的“文体论”要说明“文体”与人在根源之地——心性——的关联,那么他的“气”论则表明心性修养过程如何使人与“文”的此种关联得以实际成立。 第五节是扩展讨论,讨论了道家思想与艺术精神在徐复观思想中的对应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穷尽性考察描写了唐末宋初时期禅宗文献《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连词的使用情况,通过共时和历时比较,探讨了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连词的特点,并理清其发展脉络。《祖
本文通过对魏碑文字的全面调查,考察了共时关系下魏碑异体字现象。汉字构形学认为共时关系下,异体字可为异构字和异写字,异构字有构形属性的差别,而异写字仅有书写属性的差别
在路遥的小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种空间结构:乡村空间、都市空间以及城乡结合部。在这三种空间结构中,乡土空间在路遥小说中的重复具有一种个体记忆的功能,它暗示着个体对自我身
本文以基督教在大同的发展为例,论述了基督教这一外来文化怎样融入当地文化,在当地又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列述了已经出版的有关
以往人们对于外来词语素化方面的讨论都从微观上针对个别外来词进行分析,本文从外来词词典中统计出85个包含语素化成分的外来词(具有语素化倾向的外来词),从中分析出101个语素
本论文首在全面地评述越南鲁迅研究的实际进程,总结越南鲁迅研究的成果,以及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之处。 本文分为两大部分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介绍越南文学研究家邓都梅对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已婚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情况,探讨潜在的影响因素。方法:共招募到1197名流动人口,其中应用避孕措施的对象1032名,采用面对面的结构式问卷调查
“新月诗派”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新月诗派以和谐理性为创作的标准,后期新月诗派传承了前期新月诗派的“理性”主张,同时现代主义色彩渐浓,但在“理性”思想制约下并未放弃创作
本雅明认为,历史的意义不存在于一个宏大的结构中,而是集中于某些个体的、表面上无意义的、边缘化的事件中。他把首要的历史意义赋予各别事件或事实,其美学思想和批判理论处处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