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人口和土地的矛盾日趋尖锐,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使脆弱的城镇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有限的土地资源,编制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土地利用规划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土地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任务。两江新区是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其城镇的快速扩张自然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高效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从而缓解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两江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引入到土地利用规划中,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区域综合景观安全格局,在宏观尺度上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空间格局,综合考虑生态基础设施的约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模拟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格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进行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分区,为解决两江新区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规划思路与方法,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建立了地灾防护安全格局、防洪安全格局、水土保持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安全格局和游憩安全格局这六个单一景观安全格局,并综合得到了研究区的生态基础设施。两江新区低、中、高安全水平下的生态基础设施面积分别为490.57km2、610.27km2、741.12km2,其空间分布特点为:非建设用地以明月山、铜锣山、龙王洞山、中梁山“四山”区域的林地为生态源地,城市建设用地内部以森林公园、历史文化遗址为生态源地,以河流为主要生态廊道。 (2)基于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的成果,对研究区内城乡建设用地、农用地等主要用地类型的空间布局方案进行研究,其中重点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方案。确定了“低安全水平EI为主,中安全水平EI为辅”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方案,明确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发展的优先次序和适宜程度,其中禁止建设区面积为492.28km2,优先建设区面积为561.83km2,限制建设区面积为120km2,并据此提出了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建设用地空间发展策略。此外还提出了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农用地、旅游用地、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初步思路。 (3)在生态基础设施成果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将两江新区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类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区:城市发展区(409.16km2)、产业发展区(193.78km2)、山地生物多样性维护区(441.56km2)和水源涵养区(127.64km2),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进行空间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