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高危妊娠孕妇孕晚期血栓风险,及孕晚期联合检测D-二聚体、凝血四项的临床价值。2、探讨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经阴道分娩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的预测作用。方法:1、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的孕妇进行病史采集,选取年龄在22-34岁间,孕周在28-42周的健康妊娠妇女15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选取双胎妊娠孕妇72例、羊水量异常孕妇43例、子痫前期孕妇4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32例、前置胎盘孕妇2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40例、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10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各高危妊娠组与对照组间的D-二聚体、凝血四项水平。2、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定期产检并于我院住院经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70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分娩、身体健康、妊娠过程顺利、未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13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下列回顾性分析:(1)检测对比两组孕妇临产后(出现有规律宫缩,间歇5-6分钟,持续30秒及以上)D-二聚体、凝血四项水平;(2)对(1)中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预测价值分析;(3)对(2)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发生产后出血产妇的产后出血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妊娠晚期双胎妊娠组、子痫前期组、前置胎盘组孕妇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APT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PT、FIB、T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D-二聚体、T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APT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孕妇PT、FI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D-二聚体水平高于子痫前期组孕妇。3、妊娠晚期ICP组、GDM组孕妇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APTT、FIB、PT、T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妊娠晚期羊水量异常组孕妇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5、产后出血组孕妇产前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分娩组,PT、T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APTT、FI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6、孕妇产前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最佳诊断临界值为2.11mg/l,此时敏感度为57%,特异性为77%,阳性预测率57.14%,阴性预测率76.92%,表明孕妇产前D-二聚体水平低于2.11mg/l时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较小,当孕妇D-二聚体水平上升,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显著增加。7、发生产后出血时,孕妇产前D-二聚体水平与产后出血量存在线性关系:产后出血量=941.68+93.56×D-二聚体水平。结论:1、妊娠晚期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双胎妊娠、ICP、GDM、前置胎盘孕妇体内与正常单胎妊娠孕妇比较存在更高凝的血液状态,面临更高的血栓风险。2、妊娠晚期D-二聚体联合凝血四项检测有助于筛查出高危妊娠孕妇,对掌握病情、改善妊娠结局、把握分娩时机及预防孕产妇血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孕妇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水平与产后出血相关,孕妇临产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孕妇D-二聚体升高产后出血发生概率增加。4、发生产后出血时,孕妇临产后D-二聚体水平与产后出血量存在正相关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