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从第一产业逐渐转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产出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在逐渐上升,那么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究竟如何?生产效率如何?各区域发展是否均衡?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此,本文以服务业生产效率为研究对象,以区域非均衡为切入点:首先,对中国服务业发展历史和区域服务业发展差异进行客观评价;接着,运用非参数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对服务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和分解,针对实证结果从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变化特征、区域差异分析、收敛性检验三个层次展开讨论;然后,通过建立Panel data回归模型找出了影响区域生产效率的因素;最后,结合上述影响因素,给出了提高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政策建议。在研究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区域非均衡问题时,本文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关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第一,从增加值总量来看,1990-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绝对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增加了229430.6亿元,发展成就十分显著;第二,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经济;第三,从劳动力吸纳能力来看,服务业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1197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27690万人,增幅为14811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8.5%提高到36.1%,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在逐年扩大,有利于缓解现阶段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第四,从区域发展状况来看,各省份之间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且四大经济区域服务业发展也不均衡。(2)关于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第一,从时序变化特征来看,①1998-2011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变化相对不大,而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以2008年为分界点由平稳转向波动。②整个研究期间内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了3.73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整体下降了7.73%,技术效率平均提高了4.72%。③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后的残余混合效率平均增长了8.39%,规模效率平均下降了2.64%,纯技术效率未发生任何变化;第二,从区域差异情况来看,各省份间无论是在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方面,还是在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残余混合效率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最高的是西部地区,其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技术进步最高的为东部地区,其次是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技术效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并且西部地区在三项指标上的内部差距均排在第一位;第三,从收敛性检验结果来看,1998-2004年各区域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收敛趋势,且收敛速度较快,2005-2011年除东部地区表现出微弱的收敛性外,其他区域均无明显的收敛趋势。(3)关于中国服务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第一,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开放度和政府对经济影响这两个变量显著相关,对外开放度、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刺激全要素生产率分别增长0.11、0.26个百分点;第二,服务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市场化改革呈负相关;第三,服务业技术效率和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度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即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分别促使服务业技术效率增长0.11、0.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