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经皮微波固化与手术切除在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方面的疗效,分析微波固化在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优缺点,为巨大肝血管瘤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方法:通过对本院2011年10月到2013年12月之间住院的肝血管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选取病灶直径≥5cm且≤15cm的56位患者进行研究;全组病例年龄23~67岁之间,平均年龄40.5±9.1岁,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38例,肿瘤单发者42例,多发肿瘤者15例,共80个血管瘤病灶,瘤体大小为7.2±1.7(5.0~13.2)cm;采取PMCT治疗者32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占21例,平均年龄39.6±9.0(23~67)岁;含巨大血管瘤病灶50处。接受手术切除者24例,7例为男性患者,17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1.6±9.6(24~61)岁;共30处病灶。对PMCT组部分未完全固化的病灶,在取得患者同意后行住院期间二次微波固化,以期达到完全固化的目的。对所有入选患者住院资料,包括病人基本特征、病灶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了收集,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56例患者含有80个巨大血管瘤病灶,瘤体直径>10cm的病灶5例,5例患者中3例患者为多发病灶,2例单发病灶。直径≤10cm者51例,PMCT组占29例,手术切除组占22例。对10cm以下病灶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分析发现,PMCT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住院总天数(65.0±17.9min,14.1±4.8ml,8.8±1.7day)上都明显低于手术切除组(131.8±31.9min,572.7±264.0ml,13.5±2.8day),二者存在明显差异(p1<0.01,p2<0.01,p3<0.01)。对两组病例术后输血比例分析,PMCT组(1/29)同手术切除组(10/22)存在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手术切除组患者病灶均完全切除,术后行彩色超声检查未发现明显残余病灶,PMCT组术后彩色超声显示38个病灶行PTCM治疗后,病灶完全损毁,占86.4%(38/44);6个病灶行住院期间二次固化,术后复查彩色超声显示5个病灶完全损毁,占83%(5/6),1个病灶供血消失,紧残余少量病灶。对>10cm且≤15cm的5例病例研究分析, PMCT组占3例,2例多发病灶,1例单发,共6个病灶,3个病灶直径>10cm;行微波固化治疗后复查发现10cm以上病灶均有少量残余,需行二次固化,因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腔积液,1例患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行首次微波治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未行二次固化,1例行二次固化后复查显示血供完全消失,但病灶仍有少量残余。对PMCT组病例术后随访6~12月,复查腹部CT发现瘤体直径缩小幅度达75%,2例患者病灶血供大部分消失,瘤体未见明显增大,所有病例腹痛、腹胀等症状完全缓解。对PMCT组患者血管瘤直径与微波固化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多发病灶取其最大病灶直径;结果提示巨大血管瘤病灶行微波固化所需时间与病灶直径呈正相关(r=0.585,p<0.01)。所有入选病例除手术切除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给予清创换药,二次缝合处理外,余下病例均未出现临近脏器损伤、也未发现有明显胃肠道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对于直径小于10cm的肝血管瘤,PMCT及手术切除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PMCT在治疗10cm以下血管瘤方面更微创、更简便。对于10cm以上的肝血管瘤,PMCT效果不慎满意,应慎重选择。血管瘤病灶直径的长短直接影响了微波固化所用时间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