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失信行为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信用危机加剧、信任需求加大,呼唤着更为有效的治理方式,而信用惩戒制度凭借其执法快速、便捷等优势,在实践中受到许多行政机关的青睐,对于遏制失信、构建诚信社会以及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项制度基础理论的发展还相对薄弱,当前信用惩戒制度的立法和实践还处于一个试错的过程中,相关惩戒制度和惩戒行为都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失信行为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信用危机加剧、信任需求加大,呼唤着更为有效的治理方式,而信用惩戒制度凭借其执法快速、便捷等优势,在实践中受到许多行政机关的青睐,对于遏制失信、构建诚信社会以及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项制度基础理论的发展还相对薄弱,当前信用惩戒制度的立法和实践还处于一个试错的过程中,相关惩戒制度和惩戒行为都还缺乏相应的行政法进行规范,导致在立法实践和执法实践中出现混乱,造成了信用惩戒滥用的问题。此外,目前学界针对信用惩戒滥用的行政法治理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亟需对信用惩戒滥用的行政法治理开展深入研究。在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依法行政的基本原理若想得到有效贯彻,需要对信用惩戒滥用进行有效治理。因此,有必要从行政法视角出发,运用规范分析法、实证的方法、价值分析法、比较的方法以及过程论的方法对信用惩戒滥用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现有案例和法律规范文本进行梳理,发现当下中国的信用惩戒制度存在信用惩戒主体权力缺乏限制、信用惩戒的程序混乱、信用惩戒的领域泛化、信用惩戒的功能与价值失衡等诸多问题。此外,从信用惩戒制度立法、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总结出导致信用惩戒出现滥用的原因,并在依托行政法治理信用惩戒滥用的理论基础之上,从过程论的视角出发对信用惩戒行为进行解构,探讨信用惩戒行为的性质,将其抽解为信用惩戒公示行为和信用惩戒执行行为,并分别进行性质认定。通过向社会公众公布失信信息,从而对其声誉形成不利评价,会直接或间接减损失信被惩戒人名声的行政行为应当定性为声誉罚;而信用惩戒措施通过对失信相对人利益的剥夺和不利的施加,具有显著的惩罚性和制裁性,其法律性质亦应界定为行政处罚,并可根据不同措施的制裁内容作人身罚、行为罚、资格罚的进一步划分。在信用惩戒滥用的治理原则上,依法行政的法治前提要求把合法性作为信用惩戒设置的法律面向,社会治理的艰巨性呼吁把治理的现实性作为信用惩戒设置的实践面向。同时建议应当对信用惩戒制度进行专门的立法,提高信用惩戒制度的法律位阶,明确惩戒机关权限,推动地方立法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惩戒制度法律程序,使信用惩戒制度在法治轨道内运行。明确信用惩戒行为的性质,对惩戒行为进行分类治理,并确立信用惩戒设置的界限与标准,即以“违法行为”作为信用惩戒的消极界限,以“正当关联”作为信用惩戒的积极界限,以“公共利益”作为信用惩戒的适用标准。最后,完善信用惩戒滥用的权利救济机制,最终构建出较为完善的信用惩戒滥用行政法治理路径,为信用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流量变现是一场注意力经济的革命,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发掘消费者注意力的价值并转化为金钱利益。流量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也催生了许多不正当流量变现行为,游离于法律规制的边界之外。对此本文立足于相关法律条文,就不正当流量变现行为的规制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包括第一部分导论、第二部分正文以及第三部分结论。其中正文部分共五章,内容如下:第一章从流量的概念及价值出发,根据流量变现的过程与特点归纳概括
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世界各国(地区)联系愈发紧密,涉外消费成为全球公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现象。中国抓住此次契机,积极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鼓励我国消费者和经营者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我国消费者遍布全球,同时我国也是“世界工厂”,将“中国制造”销售至世界各地,涉外消费行为逐渐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贸易增多必然伴随着纠纷增多,纠纷处理离不开法律的介入。处理
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是著作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为限制著作权客体而设计的一项制度。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如今逐渐为世界各国著作权法和司法实践所认可。我国《著作权法》虽有规定,但过于原则化和不成熟。这也是我国司法实践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何合理划分表达与思想,一直是各国法院审理相关案件面临的首要问题。以英美为代表的判例法国家的司法实践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都找到了其独特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立法的科学性愈发受到重视。立法后评估作为立法工作的重要延伸,能够有效提高立法质量及其科学性。同时,环境保护这一时代命题也对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工作是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环境保护地方立法质量,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后评估,是在环境保护地方立法领域对立法后评估一般性原理的综合运用。针对环境
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构建社会共治大格局、打赢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是新时代环境治理的目标,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应运而生。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意识增强,势必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环境违法行为举报监督制度和举报受理的反馈机制。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为环境权理论、公众参与理论、激励理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既是行使自己的环境权、监督权,又是国家采取举报
分析《中国统计年鉴》自2000年以来关于环境污染及环境治理的趋势和数据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国当下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形势严峻,存在类型多样且重点突出的污染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繁荣,环保问题给本就不容乐观的环境情势更添重负。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缺乏对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企业环境责任这一长远利益的考量。一旦发生环境污染或者环境破坏事件,企
绿色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近年来国家战略布局与规划纲要的主要基调,要求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地体系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成果对我国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作为保护地治理的新兴力量,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合作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管理理论,顺应了当前环境公益性的需要,也满足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需要。自然保护地合作治理作为
2020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固废法》)再次修订,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回应了人民的热切期盼,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虽然新《固废法》对生活垃圾全民治理、收费制度、政策落实等方面做出了原则性的表述,但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具体实践中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本文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面临的四大困境为切入点,研究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的具体路
能源是国家发展之本,人民生活之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坚实的能源基础作为条件。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不断攀升,世界性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恶化的进程,并引致频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寻求能源革命以缓解上述问题。从我国的能源事业发展来看,现阶段正处于能源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节能被称为“第一能源”,其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缓和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
能源的获取与社会生产力、健康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发展都紧密相关,能源贫困问题将进一步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群体健康风险、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的进程。消除能源贫困的逻辑起点在于维护能源正义,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能源权利,满足他们的基本能源产品与能源服务需求。能源贫困与经济贫困关系密切,但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看待,尤其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