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类鸣声是同种识别的重要信号和物种分化的驱动力之一。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subflava)是同域分布的亲缘种,野外发现,两者形态特征和繁殖行为都十分相似,鸣声却存在明显差别,为了了解两种鹪莺繁殖期鸣声特征以及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在纯色山鹪莺鸣声研究的基础上,于2013年6~2014年6月在广州市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对黄腹山鹪莺鸣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黄腹山鹪莺现场观测、录音和回放,并将采集到的鸣声数据用Avisoft-SASLab Pro version 5.2 software声音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共得到12种功能类型鸣声,包括10种鸣叫句型(联络声、惊叫声、呼唤声、应答声、报警声、警戒声、恫吓声、安全声、雄性求偶鸣叫、雌性安抚鸣叫)和6种鸣唱句型(占区鸣唱、领域鸣唱)共16种句型,这些鸣声句型由37种音素型组成,不同类型鸣声在音节结构、组成、频率、时长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黄腹山鹪莺有4种鸣叫句型有明显谐波,分别为联络声、惊叫声、呼唤声、雄性求偶声,其他的鸣叫类型谐波都不明显。6种鸣唱句型中,占区鸣唱有4种,最常见的占区鸣唱是句型j;领域鸣唱有2种,最常见的领域鸣唱是句型o。领域鸣唱句型组成音素数在6-17个之间。不同个体之间、同种个体不同时段所进行的领域鸣唱o,句子组成都有可能不同。个体间鸣唱变异分析发现,占区鸣唱j和领域鸣唱。个体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回放实验中,黄腹山鹪莺所有回应鸣声中,领域鸣唱在使用上无特定偏好,其他鸣声如占区、警戒、联络等鸣声使用场合选择上存在偏好,表明领域鸣唱可能包含联络、警戒、占区、求偶等他鸣声的功能,领域鸣唱外的其他鸣声类型只可能具有某种特定功能。自发诱唱和诱发诱唱实验中发现,同一个体,诱发鸣唱句子构成较自发鸣唱组成音素数目多,句子速率更慢,而诱发诱唱后的鸣唱句子构成较自发鸣唱音素数少,句子音素数与速率呈负相关。表明个体领域鸣唱的强度与句子音素数有关,句子音素数越多说明领域行为越强,但句子音素数增多又会导致个体鸣唱速度下降,个体领域鸣唱句子的音素组成和鸣唱速度可能存在某种平衡。领域鸣唱p仅在4个个体身上出现,说明鸣唱句型p可能只是部分鸟类鸣声发生的一种变异现象。鸣声适应性实验中,个体在第二次回放时使用的鸣唱句子较第一次组成音素数量明显减少,但比第一次回放后鸣唱使用的句子音素数多。黄腹山鹪莺在连续受干扰进行长时间领域鸣唱时,表现为突然鸣唱1至2句音素数较少的短句子,或直接更换成只有三个音节的占区鸣唱j,甚至直接停止鸣唱。表明黄腹山鹪莺可能通过改变句子音素组成,或更换句型来减缓长时间领域鸣唱带来的肌肉疲劳和能量消耗。将黄腹山鹪莺繁殖期的鸣声与纯色山鹪莺鸣声比较发现,两种鸟类在鸣声声谱特征和功能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纯色山鹪莺鸣声组成音素只有8种,句型只有6种,句型组成和功能明显较黄腹山鹪莺简单;纯色山鹪莺鸣声功能有2种,主要包括个体间联络功能和危险警戒功能,而黄腹山鹪莺鸣声则有12种不同功能。表明黄腹山鹪莺比纯色山鹪莺的鸣声更复杂和多样,在繁殖活动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鉴于尾羽逆变化的特殊性和在多方面的相似性,我们认为两种山鹪莺尾羽性特征消失之后,性选择过程中存在其它的补偿机制,并且两种鹪莺的补偿机制可能不同,黄腹山鹪莺是通过鸣声多样性代偿尾羽特征消失对性选择的影响,而纯色山鹪莺则可能通过其它方式来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