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对小鼠肠炎中CD4+T细胞分泌及浸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日本血吸虫在治疗炎性肠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筛选CD4+CD45RBhiT细胞转入SCID小鼠中制作小鼠实验性肠炎模型。将实验模型小鼠分为日本血吸虫感染组和实验性肠炎组,观察两组小鼠的体重、毛色、活动度及粪便性状变化,结肠炎症反应的组织学病理变化;以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感染2周、4周、6周小鼠结肠组织中CD4+T浸润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2周、4周、6周小鼠结肠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mRNA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不同时间点的两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腹泻、懒动、拱背、厌食。两组小鼠的毛色均较前明显暗淡,大便稀烂,6周炎症组出现1例脱肛。2、免疫荧光:在感染组内,小鼠早中期的CD4+T细胞表达明显增多,但是随着感染的延伸,CD4+T细胞的表达明显下降。在炎症组,小鼠体内CD4+T细胞表达成持续性增长。而感染组与炎症组对照比较在2周组及4周组中,感染组小鼠结肠组织CD4+T细胞表达较炎症组增加(P<0.05);但6周组中感染组CD4+T细胞表达较炎症组明显减少(p<0.01)。3、RT-PCR:感染组结肠组织中的IL-4mRNA表达在感染过程中持续增高,4周时明显大于2周组的的表达(RQ=5.15±0.36,RQ>2,p<0.01),6周时表达较2周组增高(RQ=12.12±0.65,RQ>2, p<0.01),6周同4周比较同样升高(RQ=2.29±0.74,RQ>2,p<0.01);感染组中IFN-γ的mRNA的表达在4周时较2周表达增多(RQ=3.73±0.17,RQ>2,p<0.01),但是在6周时表达较2周时减少(RQ=0.47±0.28,RQ<0.5,p<0.01),同时较4周表达也明显下降(RQ=0.12±0.53,RQ<0.5, p<0.01)。在炎症组中, IL-4mRNA的表达在2周与4周(RQ=0.36±0.24,RQ<0.5)、6周(RQ=0.362±0.43,RQ<0.5, p<0.05)的相比较都是下降的,但是在中后期表达却无明显异常(RQ=1.004±0.49,0.5<RQ<2, p>0.05);而IFN-γ的mRNA的表达却是一直呈现明显的上升(RQ=2.67±0.16,RQ>2,p<0.05;RQ=8.46±0.72,RQ>2,p<0.05,RQ=3.16±0.74,RQ>2,p<0.05)。两实验组对照比较发现在2周时,感染组IL-4mRNA的表达较炎症组明显减少(RQ=0.45±0.99, RQ>2, p<0.05),但是IFN-γ mRNA的表达却明显增加(RQ=2.51±0.49,0.5<RQ<2, p<0.05),4周时,感染组IL-4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RQ=9.31±0.43,RQ>2, p<0.05),且IFN-γ mRNA的表达增高(2.62±0.23,RQ>2,p<0.05),6周时,感染组IL4与炎症组相比相对增多(RQ=22.78±0.78,RQ>2,p<0.05),但是IFN-γ mRNA的表达却表现明显的降低(RQ=0.03±0.88,RQ<0.5,p<0.05)。结论血吸虫的感染的早、中期,可能以Th1类免疫反应为主,加强了IFN-γ表达,导致Th2/Th1失衡,从而引起了CD4+T细胞的分泌及浸润的加重,而引起小鼠肠道炎症的加重。血吸虫的感染的后期,机体免疫反应转变为以Th2为主,在促进IL-4的表达的同时通过逐渐抑制IFN-γ的表达,加强诱导Th2而抑制Th1,达到Th1/Th2的平衡,缓解小鼠肠道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