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配修复蛋白(MMR)在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相关性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xxx000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错配修复蛋白(MM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检测MMR蛋白对初步筛查有遗传倾向子宫内膜癌Lynch综合征患者及对其家系成员的肿瘤预防意义。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自2011年02月至2016年09月100例子宫内膜癌内膜石蜡标本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R蛋白(包括MLH1,MLH2,PMS2,MLH6)的表达缺失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级别、子宫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收集选取的100例子宫内膜癌标本组织中,MMR蛋白总体表达缺失率为22%;MLH1,MLH2,PMS2,MLH6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3%,5%,14%,7%,MLH1和PMS2合并表达缺失率为:13%,MLH2和MLH6合并表达缺失率为:4%。在各个年龄段中,30岁-40岁组、41岁-50岁组、>50岁以上组MMR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0%(2/10)、43.33%(13/30)、11.7%(7/60),三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MMR蛋白表达缺失在年龄50岁以下组显著高于50岁以上组;MMR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缺失率高,缺失率22.7%(22/97),显著高于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组;在病理分化级别中,G1级、G2级、G3级MMR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0.2%(5/49)、23.3%(7/30)、47.6%(10/21),高级别组(G2-G3)MMR蛋白缺失率显著高于低级别组(P=0.005);在不同子宫肌层浸润程度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率在>1/2子宫肌层浸润组为43.8%(7/16),显著高于<1/2子宫肌层浸润组17.9%(15/84)(P=0.022);在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率在有转移组为71.4%(5/7),明显高于无转移组18.4%(1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临床分期中,FIGOⅠ、FIGOⅡ、FIGOⅢ期中MMR蛋白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6.9%(13/77)、36.4%(4/11)、41.7%(5/12),各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74),MMR蛋白表达缺失与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结论:MMR蛋白的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年龄≤50岁、高级别分化、大于1/2子宫肌层浸润及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中,MMR蛋白的表达缺失率明显增高,但与临床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MMR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初步筛查子宫内膜癌Lynch综合征患者及对其家系成员肿瘤发生的早期预防。
其他文献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全球性的失业高潮。解决世界性失业问题,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国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按西方主流失业理论的思路,通过经济增
今年的两会上,《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将全面推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发展,支持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
人既是制度主体,又是制度客体,人与制度密不可分。人性与制度的关系问题,是制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制度哲学的逻辑起点。对各种关于制度的"人性假设",应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既
通过建立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框架,本文利用我国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试图对近年来急剧膨胀的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给出多视角的解释。研究
<正>家访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地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
期刊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真实的、具有一定政治或社会意义的事件;同时,新闻又是指记录和表达新闻事实的一种文学体裁。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是当今社会传播新闻的几种主要载体
微信公众号是当前新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其在微信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的影响下具有规模庞大的受众。传统媒体在进行新媒体时代的市场营销时,使用微信公众号进行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对冠心病PCI术后伤口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300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时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
随着营养基因组学、营养蛋白质组学和化学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分子营养物质在揭示生命基本活动规律和调节细胞功能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饱和脂肪酸不仅是
"岩彩画"这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在经历了千年停滞以后,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被一批赴日留学的中国画家发现并又带回中国大陆,这种以中国艺术文化为母体,融入日本民族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