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佑二年(1057年)宋仁宗设置校正医书局,集中了一批著名医家,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校正工作。校正医书局设立后,搜求佚书,征留众本,进行严肃认真地校正。本课题的“宋人”即指校正医书局中的林亿、孙奇、高保衡、孙兆等等。《千金要方》与《素问》便在这次校正中。《千金要方》约成书于652年,是孙思邈,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而撰成。现在,我国的《千金要方》有两个重要版本,一是版本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于治平三年(1066年)刊刻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称宋校本),另一是从日本回传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以下称新雕本)。经曾凤教授考证,新雕本为1064年之前的未经宋人校订过的民间坊刻本。与外证资料对比发现,其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千金要方》唐代写本的旧貌。《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它与《灵枢》共同组成《黄帝内经》。《素问》完整的注本最早是六朝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本。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王冰在全元起注本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了重新整理。该书流传至宋仁宗赵祯时,政府又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三次校勘:第一次为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第二次是景佑二年,即公元1035年;第三次是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这次是由掌禹锡(林亿也参与其中)主持,历时十年左右。但是前两次校本未见刊本,只有第三次校本,林亿等新校正流传于世。书名改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以下称新校正)24卷。新校正即为现今《黄帝内经素问》的通行本。中医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由于版本不同,在反映该书原始面貌上就会有很大差别。本课题的选题,根据相关研究现状,系统检索和整理《千金要方》的研究情况,并逐字逐句对比宋校本、新雕本、《素问》等,总结探究出宋人整理《千金要方》的具体做法,探究出唐宋时代医学思想的变迁,宋人整理中医古籍的原则,及宋代医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为进一步的相互参照研究提供思路,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一、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逐字逐句对比《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内容,参考未经宋人校订的《医心方》及宋人校订《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脉经》、《甲乙经》等医书的与《素问》和《千金方》相合部分,考察宋代校正医书局对《千金要方》的改动原则、特点及具体内容。二、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1)采取考、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逐一查明宋人以《素问》校补宋校本《千金要方》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文本分析,力求每一个结论都有依据;(2)采用总体论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论述策略,以个案分析深化总体论述,以总体论述提升个案分析,以达到宏观与微观相彰;(3)统计、比较等方法穿插其中,以求研究成果更加直观和清晰。(4)在以上基本材料完整的基础上,归纳版本不同的书的成书特点,探求其不同的医学指导思想。(5)从医学史的角度出发,结合唐、宋不同时代的学术背景,总结出不同的医学理论特点。三、结论1分析《千金要方》正文中的《素问》部分,其多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内容不符,或疑其来源于另一已佚的《素问》版本。2宋人用小字校注出的《素问》部分,均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吻合。其校注既有《素问》正文的部分,也有王冰注的部分。3宋人的校注也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为出开拓思路。两书相较,其医学理论的内涵都值得思考。4从结构上分析以上诸例,还可以将宋人的校补简单分为校补字词,校补条文和校补段落。在校补字词中,有的是出于修饰文句的需要,使句子更加顺畅工整;有的反映出宋人为使表述更加明确,校补时使用双音节词;有的便是以《素问》字词直接校补,使医理更清晰准确。在校补条文中,有的校补症状描写,有的直接补入《素问》中的条文,这都使医理阐述的更合理顺畅。在校补段落中,直接是一整段的文字补入,这些都使《千金要方》中的医理阐述部分更加的准确,体现了宋人在校补书籍时的严谨和规范。四、本课题创新点:目前,学术界对《千金要方》文献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学的研究领域,而对《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与《备急千金要方》医学理论的对比研究相对少见。而应用比较方法,加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与前两部书作研究至今为空白。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还在于,全面系统地对《备急千金要方》《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医学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且相比较前人研究以关注不同为重点,本课题更关注与改动校补部分相同的文字,所以在方法与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