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国民综合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家长们意识到了让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拓宽他们的眼界、增加他们的见识,尽可能地丰富其出游经历,为他们提供外出游学的机会。旅游市场需求随之释放,“旅游+教育”正在逐步升级为“文旅+教育”,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新形式,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许多青少年家长为孩子报团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只学不游”、“只游不学”的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此外,研学旅行带队者以中小学教师和导游为主,由于二者职业能力存在差异,中小学教师受单科教育能力限制,不了解户外常识,缺乏食、住、行经验;而导游常常服务于成人团队,对中小学生心理掌握有限,教育情怀不如中小学教师,二者都很难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发挥作用。基于此,研学旅行行业迫切需要对照职业等级标准培养研学导师,职业能力作为衡量个体能否胜任某项职业的标准,提升研学旅行质量应从培养研学导师的职业能力开始。本文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研学导师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提供借鉴。首先,为防止研究的盲目性,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导游职业能力、研学旅行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做出整理和分析后,初步归纳了导游职业能力;其次,参照研学导师工作指导手册总结出相应的职业能力特征,明确了研学导师的职位要求;然后,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完善研学导师职业能力的构成;再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学导师、研学导师管理者及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最终构建了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三个维度22项职业能力的研学导师职业能力模型。最后,采用层析分析法针对模型进行评价,通过计算各项职业能力指标的权重,建立研学导师职业能力体系,结果显示:学生心理知识、时间管理能力、规避能力、身体素质、反思与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程度较高。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研学导师职业能力模型及模型中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提出了研学导师培养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路径,其中宏观层面从分清职业能力主次、明确研学导师培养目标展开;微观层面基于重要性—可塑性矩阵提出了可供开设旅游专业院校实施的四条路径:剖析案例,集中讨论;理论学习,定期考核;专家答疑,共享经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最后,期待社会各界加大对研学旅行的关注力度,在规范行业标准的同时,重视研学导师的培养工作,以推动研学旅行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