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网络小说创作“古风”现象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c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技术所造就的网络社会,于人类文明史而言,是全新的。它的技术本体延展规定网络文化分散、动荡、反专注、反意义、虚无并相对的特式。可就是在以追求新异、变化、流动、无意义为主核的虚拟文化圈中,似乎是为了抗争学界一贯而来对“网络文学”俯视的目光,这个总能出人意料的文学场域近年来兴盛起一股复古的文学风潮。“古风”风潮不仅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制,不仅是对古典诗词的搬迁,“古风”文学所创作与欣赏的更是古典文化的美学精义。这无疑是网络文学对那些数字本体论者较为坚硬的驳斥。“古风”网络小说对经典的模仿,对传统神话与儒道释基因的导入,似乎可以认为是网络文学目前呈现出的开始走向经典的风向标。我们发现“古风”已是当下盛行且不可被忽视的现实之一,而对于此种文学风尚的研究在学界却十分薄弱。本论文即立足于网络文化圈所涌现的这一特殊风尚,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重要理论著作,对当下风靡的“古风”文学现象进行初步探究,并对此现象进行美学意义上的阐释,同时,也对其背后所隐射的大众文化心理进行思考。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解析“古风”现象的缘起、发展与现状。从各种数据推导出“古风”现象存在的现实盛况。第二章就“古风”本质表现展开论述,第三章主要从“古风”小说全新的文本模式对古风文学作品进行美学特点的品析,主要从“叙事模式”、“文本节奏”等与传统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式探析。第四章探究“古风”现象兴起背后的大众文化心理,主要从“古风”小说新的审美体验,与经典文化的传承逻辑,以及大众心理的审美期望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多元化、开放性的文化接受姿态,使他在文学观念及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矛盾性、复杂性的特点。林语堂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时,自觉地偏爱于中
言情小说在民初的繁荣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影响,民初年青人“人”的意识开始了朦胧的觉醒,追求婚恋自主也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要求。但生活于社会转型期的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学,不同的文学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严家炎先生说:“文学有地域性,这一事实似乎很早就受人注意。”法国19世纪文学史家丹纳,在他的《英国文学史》引言中
无论人们对鲁迅的作品是褒是贬,我们都不可否认这样的事实:鲁迅凭借艺术的天才,把自己悖论式艺术世界和丰富复杂的心灵浑融地编织在一起,使自己生活时代的人们(包括鲁迅本人)的思
日人佐伯好郎是景教研究专家,在景教研究界享有极高的荣誉,毕生研究景教的他,晚年还自称“景道”。佐伯好郎以后的景教研究界,有人赞赏他的观点,有人对他的观点提出异议,但有一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