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带着今天的文化政治语境中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通过“重返”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史/思想史“现场”,进一步了解当年文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氛围和情绪,越过那些覆盖在文学史/思想史表面的宏大修辞,从而对当时文学创作和思想变迁的真实状况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对文革后的思想文化变迁进行梳理,展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重新将文学史现象问题化,力图找到一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启示作用的文化资源;着力从思想史/文学史方面入手,探讨文革后“早春文坛”的“社会危机治理”在“创伤抚平”方面的文化/文学“行动”,以及与此“行动”相关的种种问题和理论法则;从文学与政治、历史、文学批评、哲学、理论等等的互动中,勾勒出自我与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和意识形态史。本文第一章考察“伤痕文学”思潮与“天安门诗歌运动”及“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追溯“伤痕文学”思潮作为新的现代性的历史叙述的意识形态编码功能,呈现文学与政治文化之间交叠纠缠的复杂关系。第二章通过重构历史语境,还原“歌德”与“缺德”论争的历史现场,梳理“伤痕文学”这一概念的建构过程。通过对一些经典文本追认史和文本内外共谋与异质因素的分析,揭示“伤痕文学”文本内外隐含的话语竞争和权力机制。第三章讲述了各种“伤痕文学”文本及其周边文本的命运、围绕这些文本周边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和调整,透析新的文化/文学等级制的建立过程,阐述新意识形态的“愈合机制”强大的治愈功能。第四章展示“伤痕文学”思潮式微的内耗和外控因素,分析其与其他文学潮流之间的关系,从而与现行的生产文学史的常规方式和进程进行对话。“伤痕文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式微的整个过程也是文革伤痕在文学史/思想史上被意识形态强大的愈合功能“治疗”乃至“治愈”的过程。这种同构性预示着,讲出了“伤痕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史,以及在其发生发展史中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本及其周边文本的命运,就在隐喻层面讲出了一个文革伤痕“愈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