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俳句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诗。不仅被日本人吟咏,也为世界各国人民喜欢。如今俳句一词已经进入了西洋词典,美国与法国等国都有名为俳句的杂志。俳句进入中国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语学界和日语翻译工作者对日本俳句进行了大量的介绍,深入的研究。进入80年代,以《日语学习与研究》为平台,研究者们就和歌、俳句的汉译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围绕和歌、俳句的汉译形式问题,即定型还是不定型,如定型,是“5-7-5”还是别的形式。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俳句的汉译形式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争论的目的并非一定要分出是非曲直,也不一定非要统一到哪种固定的形式上,实际上这一点也无法做到。究其原因,是因为俳句是诗歌的一种,而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可翻译的。本文把俳句的不可译性作为着眼点,论述了俳句的不可译性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俳句翻译者应提高自身能力与技能的方向问题也作了也作了相应的探讨。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行为,其目的是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并使之得以交流。所谓翻译的可译性是指通过翻译使两种语言可以实现文字、语言间的转换。原语的文本或单位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可以实现使用不同文字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的统一。反之,翻译不可译性是指原语文本或单位无法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无法做到理解和认识的统一。其实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限度)都是相对的概念,具有开放性,都不是绝对的。“可译”有一定的限度,在语言的各层次中并不是处处存在着信息相通的通道,这也就限制了有效转换的完全实现。所以,翻译原则上可以翻译,可是却存在翻译的限度问题,其中文学翻译的限制比较多,而诗歌的翻译限制条件更多更大。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阐述了研究的动机和本论文的立场,介绍了到目前为止我国俳句翻译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论述了翻译、文学翻译和俳句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中心,具体分析了俳句不可译的原因,笔者将其分为语言翻译不可译、文化翻译不可译和形式翻译不可译三个原因。其中又将语言翻译不可译分为语音翻译不可译和修辞翻译不可译,文化翻译不可译分为生态地域差异不可译、民族心理差异不可译和文化背景差异不可译。第四部分主要针对俳句的不可译性从提高母语水平、提高对异文化的理解及对俳人俳风的了解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译者应增强自身的修养。最后一部分总括全文并提出了笔者今后的研究课题。本论文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翻译的“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译”不是绝对的,它有种种限制的条件,即所谓的“可译限度”。其中诗歌的可译限制最大。俳句作为世界最短小的诗歌,其可以翻译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俳句具有不可译性。俳句不可泽的原因有语言、文化和形式等多种原因。尽管俳句很难翻译,但译者也不应放弃对俳句汉译的研究,译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将俳句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中国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