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来有旷古奇书之称的《山海经》一书,仅三万一千多字,其内容几乎囊括尽了上古时代的山川地理、气候物产、风俗习惯、帝王世系和社会大事等。按理说,在记载这么简单,范围又这么广泛的一本书里,同一种事物出现的机会就不多。可事实却不然,金、玉、某兽等东西,在书中反复出现。在这些高频出现的东西里,蛇这一动物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全书描绘了形形色色神奇的蛇达二十多种,还有不少人面蛇身的神。根据本文作者统计,“蛇”字在书中出现了约115次,几乎等同于蛇的“龙”字在书中出现了约44次,蛇的别名“蝮、虺、蝮虫”等字出现了十几次,①约占全书文字总量的千分之六左右。一种东西出现频率的高低,取决于它所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它的数量。也就是说,蛇在《山海经》的时代,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巨大的动物。结合上古社会生活、古籍中与龙蛇有关的记载、史书中反复出现的“蛮夷戎狄”的吃蛇风俗、《山海经》中“龙、蛇”的出现规律和形式、生物学中蛇的进化、出土的上古文物中蛇的形态等,发现地球人类的各个支系,在上古都曾以蛇为食、与蛇为伍。对文化里频繁出现的某一意象,分析解读该符号的文化内涵,探寻该文化的精神基础,固然很重要。但将其还原到上古现实生活,探寻它在文化发生之初,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真实角色也同样重要。如果从“民众生活知识”的角度进行考察,探究某些文化意想与古人类的关系,就会发现,出现在古籍和神话里的动物、植物,更多的是和古人的实际生活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蛇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化甚至世界各古老文化中的象征符号,是以上古时代人类普遍以蛇为食、人蛇杂处、蛇与气候变化有联系、蛇以老鼠为食等现实为基础的。文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对有关《山海经》和中国蛇文化的研究作了初步回顾,认为之前的《山海经》研究,侧重在成书、真伪、地望等问题;中国蛇文化研究则侧重在符号代码功能、文化内涵和象征含义等方面。而对蛇在上古中国文化中出现的现实基础,没有给予很好的关注。第二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论述了《山海经》中的蛇是地方物产,是上古人类的食物和工具,上古的龙就是大蛇等观点。主要内容有:蛇在《山经》的出现形式、身份显示,蛇是记录者笔下的地方物产,与古人的现实生活有紧密关系,对人类生活的基本功能是食物;古籍中记载的“豢龙、御龙、扰龙”等,是上古人类驯养大蛇为食物和工具的社会生活实录,是龙蛇与上古人类的真实关系;中国文化里蛇作为神性的符号、人类对蛇的种种崇拜和忌讳,并不由于蛇的外形丑陋和生活在阴暗处的习性,而是与上古人以蛇为食、蛇向有毒的进化有关;中国古代对上古龙蛇记载的误读,主要由于儒家文化的故意掩饰和人类对蛇进化进程的不清楚。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蛇在上古时代是普通民众的食物,是普通食物之一,而不是与权利、地位、财富等有某种关连的珍稀食物,龙蛇崇拜是上古人类对有功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物的感恩性质的祭祀,相当于后来的“社祭”仪式等观点。论述以地下出土文物的情况,南方民族古老的食蛇崇蛇习俗,上古中国人类对宇宙万物的祭祀现实生活基础,龙、蛇、视肉等物在《山海经》叙述中有规律的变化等为根据。依据上述观点,本文系统探讨了《山海经》中的蛇记载,并提出了中国龙蛇文化赖以形成的上古现实生活基础,就是人类的食物和工具。本文的创新点有:一、借用动物学、进化论的研究成果,在仔细研究了上古龙蛇记载和《山海经》中龙蛇记载的具体形式之后,提出了龙是大蛇,是古人的食物和工具的观点;二、以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古籍中记载的上古人类对自然万物报恩性质的祭祀等为依据,提出了龙蛇崇拜是上古人类的“社祭”仪式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