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研究——以《诗经》为中心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feng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明是礼乐文明,重视礼乐教化和人文化成是中国文化的特质。据《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曾告诉其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周礼·保氏》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周朝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两千多年来,崇尚人文教化的华夏民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以诗教礼教乐教相须为用、相辅相成的道德化育模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诗教、礼教、乐教的本来面目已模糊不清,其被误解甚至被扭曲的现象多有存在。近年来,尽管学界有关于诗教、礼教、乐教的专门性的研究成果,但关于“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的系统性研究还很少;在以《诗经》为中心的此类研究中,从文学视域研究的成果较多,而从哲学或伦理学视域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诗礼乐”三者融通教化思想的研究,尚属阙如。同时,当下社会在道德教化、人格塑造方面存在着手段单一、模式僵化、效果不佳等问题,中国古代丰富的人文教化资源尚未实现现代转化。基于此,对先秦儒家“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不仅这有助于掘古代丰富的教化思想和伦理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而且能为当今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的道德教化找到有效的抓手和路径。
  诗教、礼教与乐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伦理意蕴,三者之间是相须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诗》教以抒发人内心之真挚情感为化育初衷,以情感濡化为主要教育手段,以达社会大“真”为化育目的。礼教以“修己以敬”为化育初衷,以“克己复礼”为主要化育手段,以达社会大“顺”为化育目的。乐教以广博易良为化育初衷,以心灵体悟、人格拔升为主要化育手段,以达社会大“和”为化育目的。基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感感通是诗教的伦理意蕴;基于善良性情和理性规约人性的教化模式是礼教的伦理意蕴;基于情感和理性的中和美善是乐教的伦理意蕴。
  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深藏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语之中。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并构筑了一个以“兴于《诗》”和“立于礼”为基底、以“成于乐”为顶端的“金三角”式“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兴于《诗》”是通过对诗之“兴”和诗言志来培育人的道德情感;“立于礼”是通过礼仪对言行举止的规范和约束来淬炼人的道德理性;“成于乐”是通过乐对情感和人性的陶冶来和谐人的性情,达至情与理的和谐交融。
  “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具有化育德性和人格型塑双重效用。以诗怡情、以礼修身、以乐通伦理是“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的重要旨归,三者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了养情、修身与培育人格的重要关系。其中,君子人格的诗之型塑体现在君子有情、君子时中、文质彬彬;君子人格的礼之型塑体现在君子尚礼、君子制中、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人格的乐之型塑体现在合宜的君子情感、适度的君子行为、深远的君子感染力。通过对“诗礼乐”融通教化思想的反思,有助于厘清诗与礼、礼与乐的异质互补和诗礼乐间的相融相通。
  “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面临的当代困境主要体现在道德教化缺乏有力抓手,人格型塑迷失目标,人文化成缺少载体;其时代价值体现在诗教是生命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礼教是立德成人的有效路径,乐教是人格教育的有效抓手。“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有诸多启示和借鉴价值。通过对“诗言志”意蕴的剖析,探赜通过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深层内涵的透视,有助于构筑以诗化育情感、以礼培育理性、以乐升华德性的“诗礼乐”教化模式;通过对“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的分析,有助于检视“诗礼乐”教之间的异质互补关系有助于澄清诗教、礼教、乐教的本来面目,以走出诗教、礼教、乐教的教化实践误区。在当代社会,“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有助于型塑君子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立德树人以助推全人教育,教化人伦以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诗经》中的“诗礼乐”融通教化模式是儒家教化思想的智慧结晶,其对中国古代的人文化成和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对这一教化模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所内蕴的蓬勃生命力,就能使其成为改善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增强社会教化能力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其他文献
真正的独立董事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初逐渐形成,并于80年代后在美、英、法等国盛行开来,自90年代起成为国际公司治理改革的一种潮流。30多年的实践证明,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董事制度在企业运作中所发挥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公认。现在独立董事制度已成为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取向,是成熟市场强化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当然中国也不例外。  2001年8月2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
学位
档案学术评论是档案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档案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规范引导作用。档案界很早就认识到开展档案学术评论的重要意义,并围绕档案学术评论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活动。近年来,随着档案实际工作的不断深化,档案学科体系的基本建成,档案事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界侧重于针对档案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理论探究,围绕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研究几近于无,学
人工智能技术自1956年诞生以来,对其进行的各种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作为一项即将引领新一次技术革命的全新技术,它的发明及应用将给人类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它带给我们便捷、高效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消极、令人担忧的一面。其中它引发的伦理问题就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工智能产生的伦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在哪里?能不能规避这些问题?为人工智能注入伦理道德是否可行?注
学位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差距愈加明显,同时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所掌握的各类资源之间的差距也明显拉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即将圆满收官之际,要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不仅要在经济上抓好农村的发展,同时,对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也不能忽视。后者对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农村社区的社会资本为研究对象
学位
本文基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背景对马克思哲学语言进行研究,旨在把“清洗”形而上学范畴体系的哲学任务道说出来。  语言勾连着存在与思想之间的关联,马克思说:“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这句话指出了语言何以成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新方向,即从“历史的一度”,从人与自然原初的对象性的活动关系中重新考察语言。因此,其目标不在于搭建任何一种形而上学的范畴体系,瓦解这个独立的语言王国才是实践的真正任务。  文章的内容章节
学位
十七世纪是一个知识理性极其活跃的时期,也是现代科学的许多思想快速孕育和发展的时期,当时在各个领域,人们探求知识的方式正在转向探究和实验实践等多条路径,英国的统计学家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1620年4月24日—1674年3月18日)是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约翰·格朗特是西方统计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于1662年出版的著作《关于死亡公报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Natu
17世纪的科学发展经历了新旧范式的转换,这种转换被普遍地认作是代表了欧洲智识传统中一次主要的变革——从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到机械论哲学的转变。以经院哲学主导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受到挑战,机械论思想对科学图景进行了重建。这场革命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在这个时代产生了一些我们如今仍在称道的大师——笛卡尔、费马、伽桑狄、帕斯卡尔,以及后来的牛顿、莱布尼茨。但是,在这些科学巨人的背后,却有着另外一位未被人们重视
学位
吉罗拉莫·卡尔达诺(Girolamo Cardano,1501.9.24-1576.9.21)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是16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古典概率论的最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对赌博游戏中的概率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其著作《赌博之书》(Liber deLudoAleae)集中体现了他的概率思想,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前辈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结合对
人体冷冻技术(cryonics)是一种试验中的医学技术,该技术通过构建极低温环境(一般在摄氏零下196度以下)保存人类身体,并期待未来先进的医疗科技能使冷冻者解冻后恢复当下的状态。自2015年5月30日国内第一例人体冷冻手术之后,社会各界对该技术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人体冷冻技术是否应当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负责任地发展人体冷冻技术应当遵循何种伦理规范?这些问题都亟待哲学讨论与研究。  本文将从详细梳理
学位
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可以说是实践哲学复兴以来所重点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理想国》的分析,来澄清柏拉图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本文无意于在历时的维度上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而是聚焦于《理想国》本身,以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来探讨柏拉图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后世哲学家对柏拉图的回应。在《理想国》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表现为哲人与其所统治城邦的关系,柏拉图认为最好的城邦必须是哲人担任统治者或者统治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