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字》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霍桑力求表现事物的象征性寓意,正是由于象征这一富于表现力的手法和技巧,《红字》成为一部寓意深刻和极富感染力的巨作,纳撒尼尔·霍桑也因此被当作象征主义的鼻祖。象征手法在中西方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其独到的魅力,翻译中象征手法的处理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不同情况下对于象征手法的处理都是“意象图式”的处理过程,“意象”指的是凭想象得到的某个物体的形象,“图式”指的是我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较长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意象图式”也就是人脑对生活中的各种经验进行过滤、加工、整合、归纳和抽象的过程及其得到的结果。翻译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意象图式移植的过程:在源语言中,译者对原著的象征手法进行分析,即在脑中形成对源语言中某处象征手法的意象图式并进行解码,接下来在目的语中就该意象图式进行编码。人类思维具有相似性,某些象征意义在翻译作品易于处理并为目的语的读者接受,然而还有一些情况,例如在《红字》这一文学作品中,某些象征意义是通过译者采取不同翻译方法,即巧妙地对意象图式进行解码和编码,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的。意象图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翻译研究将意象图式理论作为框架,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并且发现翻译过程中既存在着源语中意象图式和目的语中意象图式相符的情况,也存在着不相符的情况,前者即图式对应,这种情况下对于象征意义的处理则比较简单;后者则是图式冲突或图式空缺,这种情况就要求译者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传达象征的意义。本文就《红字》中象征手法策略的运用总结出以下方法:直译法、文内加注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以及译序中说明的方法。本文尝试比较不同译者处理《红字》中象征手法的方法,并借助周领顺教授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这些方法进行描述:不仅仅从译作本身讨论影响象征手法处理的因素,并将“翻译外”的因素也纳入考虑范围。这样对于不同译者或“求真”或“务实”的行为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和评价。本文由以下几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概述,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涉及意象图式的定义和意象图式理论的内容和发展状况,紧接着介绍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表现手法,阐述意象图式理论与象征手法的密切关系。第三章介绍意象图式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状况,并解释了翻译过程中象征手法的处理。本章结尾还对《红字》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做个简略的概述。第四章对三个译本进行比较,介绍不同情况下处理翻译中象征手法的方法并对各方法进行比较。第五章将三个译本置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通过三译本的对比,对三译者的译者行为做出尽可能客观的描述。第六章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