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是指任职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下简称疾控部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提供涉及病原微生物检验服务的企业等单位,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的职业人员。在对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离心、超声、匀浆、保存、复苏等各个环节,均可能产生气溶胶、意外吸入、扎伤等从而发生职业暴露。早在1826年就记载有实验室感染的发生[1]。随着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感染被报道,许多国家开始认识到实验室感染的危害,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则来避免实验室感染的发生。自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1版(2004年已更新第3版)用以帮助各个国家制订并建立微生物学操作规范,确保微生物资源的安全。中国自2002年开始,陆续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从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实验室的设计、感染控制、监督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监督管理。疫苗作为预防传染病最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被写入相关条例,用以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疫苗也同样应用于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控制。因疾控部门与医疗机构人员构成、工作内容的差异,他们发生职业暴露和接种疫苗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研究目的了解全国多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疫苗接种现状和意愿,以此为基础对其感染风险和疫苗接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升职业人群接种率的建议,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人群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最大程度的减少疫苗可预防疾病对职业人员的危害。研究方法2019年7月,选取安徽、上海、山西、湖北、北京、重庆、吉林、陕西、新疆9个省份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职业人员,采用自填式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该人群疫苗接种史、疫苗接种意愿和原因等数据。利用WPS软件进行分析。用χ2检验对医疗机构与疾控部门之间的差异、接种疫苗的现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参与本次调查共509人,包括临床医务人员117人、检验科工作人员37人、疾控部门的流调人员19人、实验室工作人员336人;男性 162 人(31.83%),女性 347 人(68.17%);20~岁年龄组 70 人(13.75%),30~岁组 195 人(38.31%),40~岁组 150 人(29.47%),≥50 岁 94 人(18.47%);初级职称者135人(26.52%),中级职称者228人(44.79%),副高职称者108人(21.22%),正高职称者 38 人(7.47%)。2.暴露情况发生职业暴露最频繁的岗位是医务人员(41人,35.04%),接触5种以上病原体比例最低的是省级疾控部门(19.32%)。医疗机构中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三种病原体是:乙肝、流感、结核,疾控部门中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三种病原体是:乙肝、流感、HIV;发生职业暴露后,70人(93.33%)采取了应急措施。3.疫苗接种情况统计职业人群参加工作后的疫苗接种情况,医疗机构人员中有75人(48.70%)接种过疫苗,疾控部门人员中有212人(59.72%)接种过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前3种疫苗是:乙肝、流感、麻疹疫苗。接种疫苗后,医疗机构人员有38人(50.67%)保存有接种记录,疾控部门有157人(74.06%)保存有接种记录。在接种过流感的176人中,有52人(29.55%)接种了当年的流感疫苗。留取本底血清的实验室/检验科工作人员255人(68.36%),流调/医务人员 34 人(25.00%)。4.影响10年内疫苗接种的因素不同年龄段中,20岁组接种比例最低(27.14%);不同机构中,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种比例最高(58.69%)、区级疾控接种率比例(38.52%);不同职业人群中,流调人员接种比例最高(57.89%),临床医务人员接种比例最低(40.54%)。5.接种意愿465人(91.36%)有接种意愿;在强制接种政策下有500人(98.82%)愿意接种疫苗,504人(99.02%)支持国家制定职业人群免疫策略。对策建议1.推荐职业人群接种流感疫苗、乙肝疫苗、麻疹风疹二联疫苗、甲肝疫苗。2.加强职业人群的体检和疫苗接种记录管理。3.提升对职业人群的疫苗接种服务。4.出台疫苗接种策略,推荐或强制要求职业人群接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