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呈上升趋势。因此结直肠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物质在电磁场中表现出一定的电特性和磁特性,是其固有属性,生物组织亦如此。电特性又称介电特性,由电导率和介电常数两个参数组成。研究表明,生物组织的介电特性具有频率依赖性,并取决于组织的类型、含水量和温度,其中组织含水量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当组织发生癌变后由于其含水量比正常组织高,其介电特性也更高。本研究的开端同轴线射频仪器具备适应超宽频带介电特性测量的结构,系统组成简单、通用性强,对组织的物理形状、尺寸没作特殊要求,目前已成为最常用的测量组织介电特性的方法。对组织介电特性的认识可以帮助诊断恶性肿瘤、为肿瘤热消融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应用于新兴的MREPT技术。然而目前关于人体组织介电特性的研究局限于健康组织,肿瘤领域只有乳腺癌和肝癌有较深入的研究。有关结直肠癌组织介电特性的研究非常受限,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对结直肠癌组织的介电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开端同轴线射频仪器测量的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结直肠癌不同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学分型、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期对应的介电特性的差异。方法启动开端同轴线射频仪器,设置测量频率为50-500MHz,依次进行开路、短路调试,随后测量去离子水、甲醇、乙醇、正丙醇的介电特性。101名术前诊断为结肠/直肠癌的患者在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由实验操作者对新鲜离体的结直肠癌组织进行介电特性的测量工作,包括测量标本的肿瘤浆膜面、肿瘤粘膜面以及切缘粘膜面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术后对标本行病理切片检查,并对每例标本进行T和TNM病理分期。选取64、85、128、170、213、255、298、341、383、426和500 MHz的数据纳入统计分析。结果101例标本病理结果均证实肿瘤病灶为结肠/直肠癌,标本的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标本的离体时间为(10.30 ±8.50)min,每个测量点的测量时间为30s,实验测量时间为(11.86 ±0.31)min。肿瘤浆膜面、肿瘤粘膜面、正常粘膜面三个位置的温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与直肠组织之间的介电特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粘膜面的介电特性比正常粘膜面高(P<0.01),其中相对介电常数平均高出8.98%;电导率平均高出11.01%。在对比结直肠癌不同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的介电特性差异时,发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结直肠癌不同组织学分型的差异,除341和500 MHz以外的其余频率点,粘液腺癌在肿瘤粘膜面的电导率均比腺癌组织高(P<0.05)。对比结直肠癌不同浸润深度的差异,组织的介电特性随T分期的升高而增加,≤T1(Tis+T0)、T2、T3、T4期之间的电导率差异共同在213和426MHz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与≥T3期之间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的差异共同在213和426MHz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结直肠癌不同TNM分期的差异,若分为≤1(0+1),Ⅱ,Ⅲ和Ⅳ期,在300MHz以内的绝大部分频率点,四期在肿瘤浆膜面和肿瘤粘膜面的介电特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时,整体表现出Ⅲ、Ⅳ期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比≤Ⅰ、Ⅱ期高(P<0.05)。若分为≤Ⅱ和≥Ⅲ期,亦发现在300MHz以内,两者的介电特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开端同轴线法可以鉴别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评估肿瘤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肿瘤分期。未来有望成为一种实时、快速、精准、有效的检测结直肠癌的辅助诊断新技术,为正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以及制定合理的手术策略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