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前景,流动人口规模呈现逐年扩大趋势。据统计,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我国总人口数的六分之一,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状况关乎着社会的发展和平稳运行。社区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而产生的居住形式,社区感是个体对所居住社区产生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结,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指示器,良好的社区感可以促进流动人口对其自身进行正面的评价,积极有效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McMillan的“四要素”理论模型认为人际信任与社区感关系密切,我国学者牟丽霞等人结合我国国情认为研究者在对社区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聚焦于认知风格、应对方式等主题。因此,结合国内外研究本文将流动人口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社区的角度出发,通过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对比分析,探讨社区感、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本论文通过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社区感变量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流动人口的社区感得分显著低于非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积极应对方式、人际信任得分低于非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非流动人口,但无显著性差异。(2)流动人口的社区感与人际信任水平正相关,社区感与积极的应对方式正相关,同时人际信任与积极的应对方式正相关,人际信任与消极应对方式正相关。而非流动人口的社区感与人际信任水平正相关;社区感与积极的应对方式之间正相关;社区感与消极的应对方式负相关;人际信任水平与积极的应对方式正相关;与消极的应对方式负相关。(3)人际信任在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社区感与应对方式之间产生的中介作用有所差异。在流动人口中,社区感可以通过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对消极应对方式进行正向预测,但社区感无法通过人际信任对积极应对方式产生作用。而在非流动人口中,社区感可以通过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显著正向预测积极应对方式;显著负向预测消极应对方式。对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现状分析,以及通过直接间接效应模型的比较。本研究为我国关于社区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对象,验证了McMillan和Chavis“四要素”理论模型的可行性。并且创新性的将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比较分析贯穿于研究之中。对于推动社区感的研究、了解流动人口对社区的基本体验和感受、提升和培育社区感、方便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以及提高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提供一些积极且有意义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