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胼胝质在大豆抵抗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和SMV株系N3、SC-8分别组成不亲和组合和亲和组合,通过胼胝质专一性染料苯胺蓝染色、胼胝质免疫金标记、括约肌单宁酸染色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试验并辅以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别在组织水平、亚细胞水平和生化水平上探讨胼胝质在限制大豆花叶病毒在胞间转移中的作用。荧光观察结果显示:在不亲和组合中,坏死斑产生后,在坏死斑周围能观察到大量胼胝质荧光,而在亲和组合中坏死斑周围始终没有观察到胼胝质荧光。从组织水平上初步证明了胼胝质可能参与了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为进一步证明上述问题,我们利用胼胝质免疫金标记方法,结合透射电镜观察,对接种后寄主是否产生胼胝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与荧光观察结果类似,在不亲和组合坏死斑周围叶肉细胞的胞间连丝上能观察到金颗粒沉积,而在亲和组合坏死斑周围叶肉细胞的胞间连丝上观察不到金颗粒。从亚细胞水平证明了胼胝质参与了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为进一步探讨胼胝质在寄主抗病毒扩展中的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括约肌的单宁酸染色,在不亲和组合坏死斑产生前及产生后在叶肉细胞的胞间连丝颈部都能观察到括约肌结构,而在亲和组合中坏死斑产生前后在叶肉细胞的胞间连丝上始终观察不到括约肌结构。表明胼胝质在坏死斑产生前即病毒侵染早期就参与了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为进一步论证胼胝质在寄主抗病毒扩展中的产生机制,我们对接种后不同时间β-1,3-葡聚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不亲和组合中坏死斑产生前后β-1,3-葡聚糖酶活性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而在亲和组合中,在坏死斑产生前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升高并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生化水平证明了胼胝质在胞间连丝上的沉积与β-1,3-葡聚糖酶活性有关。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在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胼胝质且沉积在胞间连丝(PD)颈部,胼胝质通过对PD的修饰作用进而限制了病毒在胞间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