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青光眼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全球导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按照发病时房角状态可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及闭角型青光眼,在我国主要以闭角型青光眼为主。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特点是房角关闭导致眼压升高,从而带给视神经不可逆损伤。此类患者常伴有浅前房、窄房角、大晶体等解剖特点。晶体因素在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通过手术摘除晶状体可加深前房深度,降低眼压。本文旨在对比不同房角粘连范围的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应用超声乳化术后的临床效果,为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提供更广泛的临床参考意见。方法:本实验选自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53例56眼。其中男性20例20只眼,女性33例36只眼,年龄54~78岁(67.04±6.22岁)。本次研究纳入的患者视力均低于0.6,裂隙灯检查显示有晶状体混浊,前房角镜检查提示有不同程度的房角粘连。排除患有开角型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他继发性青光眼,及既往行抗青光眼手术或者其他眼科手术史的病例。根据患者不同的房角粘连范围分为3组,A组粘连范围小于180°,共18例;B组粘连范围为180至270°之间,共17例;C组为粘连范围大于270°,共2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视力、眼压、房角粘连范围、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距离的变化。本次研究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变化采用秩和检验。不同组间及不同时间眼压关系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组眼压不同时间变化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UBM测量指标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房角粘连范围构成比采用行乘列表卡方检验。以P<0.05为判断差异显著性标准。结果:1视力:3组患者术前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5.75, P>0.05);3组患者术后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4,-3.53,-4.07, P<0.05);3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5.63,P>0.05)。2眼压:本次实验的眼压变化存在时间×组的交互作用(F=5.93,P<0.05);各组之间眼压存在差别(F=222.30, P<0.05);不同时间之间眼压存在差别(F=14.75, P<0.05)。对各组的不同时间眼压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后结果显示各组不同时间眼压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F=29.16,34.90,21.48, P<0.05),不同时间组两两比较结果均显示术前与术后眼压变化有差异,术后各时间之间眼压变化无差异。在本次研究中,C组术后有3例患者眼压高于正常值,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维持眼压。3前房深度:3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同术前比较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2.24,-132.28,-132.05, P<0.05)。3组间术前前房深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81, P>0.05);3组间术后前房深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2.81, P>0.05)。4房角开放距离:3组术后房角开放距离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39,-71.90,-38.60, P<0.05)。3组间术前房角开放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2.75, P>0.05)3组间术后房角开放距离比较显示有统计学差异(F=15.14, 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A组、B组间无差异,分别同C组存在差异,C组术后房角开放距离较其他两组小。5房角粘连范围:术后6个月行房角镜检查,结果示所有患者房角粘连范围均小于270°,其中小于180°的患者增至48人。术后房角粘连构成比与术前有差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04, P<0.05)。结论:本次研究中,通过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视力得到提高,术后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距离增加,粘连的房角重新开放。对于房角粘连范围小于270°的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单独行超声乳化术并且取的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房角粘连范围大于270°的患者单独行超声乳化术需注意加强术后随访,术后可能出现眼压升高。超声乳化术治疗此类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