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实验研究酮咯酸氨丁三醇和舒芬太尼的复合用药对小鼠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128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NS组),酮咯酸组(T组),舒芬太尼组(S组),酮咯酸+舒芬太尼复合组(T+S组),保证每只小鼠处于分开单笼饲养的状态,可以自由地进食饮水。电子秤确认小鼠重量后,对其进行麻醉。在脱毛器的辅助下,使用脱毛剂去除小鼠背部毛发,使皮肤充分暴露。消毒完成后,在小鼠背部脊柱椎体正中间线上,做一个轮廓面积为1 cm×1 cm的全层皮肤创面。NS组腹腔注射0.9%的生理盐水1ml,T组和S组分别单独腹腔注射酮咯酸(注射标准为5.0mg/kg)、舒芬太尼(注射标准为3.0μg/kg)各1ml,T+S组经腹腔注射酮咯酸和舒芬太尼的复合药物(注射标准同单纯用药组,酮咯酸和舒芬的叠加剂量仍为1ml)。在第3、7、10天,每个大组中随机选取8只小鼠处死,临摹伤口面积来计算其创面的愈合率。同时留取第3、7、10天的伤口标本,使用ELISIA和BCA法测定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含量,同时三个时段的标本部分用于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每组中最终存活的小鼠,用来计算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a.愈合时间比较:NS组愈合时间为(15.60±0.4040)天,S组愈合时间为(12.35±0.314)天,T组愈合时间为(12.15±0.288)天,T+S组愈合时间为(10.54±0.245)天,两个单独用药组及复合用药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NS组,而复合用药组的愈合时间是四组中用时最短的。b.愈合率比较:第3、7、10天时,T+S组愈合率为四组中最高值,T组、S组单独用药组高于NS组。两个单独用药组的愈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GM-CSF含量在创面形成后第3天达到最高值,随后第7天、第10天都成下降趋势。S组GM-CSF含量和NS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S组GM-CSF含量和T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病理改变:第3天时,各组主要表现为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增生都不明显。T+S组和T组相较于NS组,伤口中浸润的炎细胞较少。第7天时,各组炎细胞减少,肉芽组织有形成,但仍然较少,有胶原出现,排列不规则,且T+S组的上皮出现增生。第10天时,T组、S组、T+S组创面肉芽组织较多,胶原排列规整。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NS组也有肉芽组织出现,但是胶原纤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排列布局上都差于其他三组。同时上皮和纤维增生也不明显。结论:单独腹腔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和舒芬太尼注射液均有助于小鼠伤口的愈合,并且复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但两个单独用药组对于促进伤口愈合的组间比较并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