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金融业带来了一场狂风暴雨,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也难以逃此漩涡。这次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各国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引起各国监管机构对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视,并坚定了各国监管机构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的决心。在公司治理中,股权结构是其基本问题,是影响其治理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治理绩效。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其股权结构有一定的特殊性。我国商业银行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且经历了股份制改革的浪潮,其股权结构既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又不同于国内其他行业。那么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银行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其经营绩效呢?这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研究二者间的关系,探索出如何通过优化股权结构来提高银行经营绩效的方法,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尝试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简要评析。其次对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和绩效进行定义和度量。最后对股权结构如何影响绩效进行理论分析。主要从激励、监督、代理竞争和收购兼并四大机制来阐述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银行绩效的影响,从而为本文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上市银行股权结构和绩效的现状分析。首先,通过数据表、描述性统计分别从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和流通性来分析我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现状,研究发现:国有股仍占据主导地位;股份基本实现全流通;国有银行股权高度集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相对集中;各银行之间差异较大等问题。然后,运用趋势分析法来分别从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成长性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上市银行绩效的现状,研究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其成长性却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各上市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均得到提高。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首先,对样本及变量的选取进行相关说明。以我国11家上市银行2007-2011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成长性四个方面构建了综合绩效指标P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A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A10)、第一大股东控制能力(Z)、国有股比例(GY)、境内非国有法人股比例(FGY)、境外法人股比例(WF)、流通股比例(LT)为解释变量;选取资产规模(LNasset)、资产负债率(DR)为控制变量。其次,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并建立了固定效应常系数变截距模型。最后,对银行股权结构与综合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相对集中型股权结构最有利于银行绩效的提高;国有股持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的增加并不利于银行绩效的提高;境内非国有法人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无显著关系,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加入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绩效。第四部分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大力引进机构投资者以分散股权;适当降低国家持股比例,并优化国家股东的行为模式;完善市场机制和监管体系,为我国银行的进一步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