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该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叙述了封建社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作为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巅峰,《红楼梦》的章回目录体现出丰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值得探讨。章回目录是章回小说最鲜明最具特色的标志,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形式特征。迄今为止,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两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但就作者掌握的资料显示:《红楼梦》章回目录的翻译这一研究主题还不尽人满意。翻译作为一种行为,有其特定的目的。这正是一些德国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的根据,其中目的论决定了在具体的翻译中,为了得到一篇功能上充分且在最大意义上实现翻译目的的译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即以中国最重要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章回目录的名词、委婉语、典故和炼词等方面的翻译为研究素材,选取以杨宪益与霍克斯为主要译者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对照分析,探究其英译问题,在理论上以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为指导,主要比较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目的论主张,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目的原则,即译者选择何种翻译策略是由译者或发起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因此杨宪益和霍克斯译本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其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目的也不是任意的,是由译文活动的发起者、译文读者等要素组成的翻译要求决定的。杨氏夫妇试图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主要运用了异化法,而霍克斯则是为了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读者接受,多用归化法。两个译文都成功地实现了其目的和功能,都是成功的译本。本文由五部分组成。在第一章引言里,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红楼梦》一书,陈述了研究的动机和必要性,并简要回顾了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第二章概括了章回目录的起源、发展以及章回目录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并举例归纳了《红楼梦》章回目录的独特特征和功能。第三章引出本文的理论框架-维米尔的目的论,并简要介绍了目的论的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本文作者主要阐释了组成翻译要求的两大因素-翻译活动的发起人和译文读者是如何影响翻译目的的。第四章是是本论文的重心,即是运用维米尔的目的论比较两种译本在处理名词、委婉语、典故和炼词翻译等方面的差异。大多数情况下,杨译本主要倾向于异化策略辅之以归化策略,而霍译本倾向于归化策略辅之以异化策略,有时候两位译者也兼用了两种翻译策略。第五章则是本篇论文的结论部分,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