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罚效益本金化模型之构建

来源 :研究生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文化都是以法律方式、法律手段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社会福利以及个体福利的最大化。刑事立法作为一种“类市场行为”,本质上也遵循主体利益筛选的规则。根据法经济学家的理解,刑罚的选择必须以效益最大为评判准则,在罪与罪之间配置刑罚种类及轻重,以达到威慑、矫正或是恢复社会原状的作用。刑罚效益就是指刑法规定的针对各种犯罪所设立的处罚手段的实际效果。当这种实际效果可以达到或是超越立法者立法之初的期望值,那么这样的刑法就是有效率的。然而,在这里,我们必须知道,立法者的期望值何以产生,以及如何计算这种期望值。从立法者本身而言,他们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有倾向性的取舍价值,最终选择一种其所代表的社会或是国家可以接受的刑罚配置方案来满足帕累托最优的经济学原理。刑罚是具有成本的,这是立法者必须在作出立法决策之前进行严密分析、科学判断的原因之一。对社会某一方面利益的损害则会产生刑罚负价值,但是事实上,这样的牺牲在每种刑罚配置方案中都不可避免。因此,“最大化利益”仅仅只是要求系统总价值达到最优,而不是绝对的消灭成本。这便要求我们从“成本”和“获利”两方面进行权衡,将经济学的相关思想纳入刑法学的研究之中。于是,“不同法律的实施究竟需要多少资源以及多大惩罚力度?”这一问题的答案不仅为立法者与法学家苦苦追寻,也越来越多的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在分析刑罚效益本金化可行性的过程中,本文厘清了刑罚效益与本金的相关概念,并严格遵循“假设——建模——应用——修正”的经济建模程序,一步步解释刑罚效益本金化模型的构建。以更清晰的分析模型的两个变量——“刑罚成本”与“刑罚获利”为出发点,笔者在分析模型之“应用”时一一研究了常用的几大刑种以及司法自由裁量权制度的优劣博弈,使得刑罚效益本金化模型并不局限于纯理论的设计,而可以在实践运用中更好的得以扩展。本文构建刑罚效益本金化模型,并非是要将刑罚效益的相关元素绝对数字化。因为任何一种社会科学所探寻的都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非计算的绝对精确。虽然这确是经济学原理应用于法学学科的痼疾,我们必须正视,但更重要的是,对刑罚设置过程的经济规律进行掌握,可以使立法者有效的防微杜渐、有的放矢,预先对立法、司法、执法资源合理分配,获得一种经济立法、科学立法的思维方式。
其他文献
本文将探究“规范效力”的概念以及得以谈论宪法规范效力的一些前提问题,说明宪法的规范效力以及其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分文首先针对“规范效力”的意义做初步的界说,并讨论一
一个人与个人主义“个人”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概念。我们用个人这个名词来指代所有的单个的人。但是从中仍然能区分出个人的两层含义。首先是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
国际海洋法法庭是解决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释或适用争端的主要司法机关之一。临时措施是国际海洋法法庭的一项非常重要制度。自国际海洋法法庭成立以来,其已受理了15起案
随着2012年3月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通过和2012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出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一套全新的“行政机关取证”制度。目前,学界对此制度褒贬不一,而且,
网络恐怖主义作为新型的恐怖主义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但目前联合国框架下的13项反恐公约中并没有针对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专项国际公约,国际社会也尚未形成对网络恐怖主义
我国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在其他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效力的问题上含混不清,实务界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也表现为四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从法理上推导,问题的症结在于,其他
法定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规定,然而当前对之的研究却并不充分。通过与司法实践的结合,法条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包括规定自身可行性的缺失,部分不起诉有侵犯法院审判
本文在对现有的行政行为效力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总结、评述的基础上,运用行政过程论的研究方法对行政行为效力内容体系的重构进行了系统探讨。在回顾了行政行为论研究方法下
关于侵权行为法法律规制的基础,或者说该法制度构建的出发点,传统的观念强调“权利”在该问题上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但是通过考察“侵权行为”的词义、比较法上的对比分析、方法
疑难案件是近年来在法哲学领域中被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也是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然而,关于疑难案件的含义、成因和界定标准学界至今尚无定论。探讨疑难案件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