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个体总是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实现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目标。个人目标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选择有意义的事件并付诸行动的整个行为。个人目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一致性和动态性的视角去研究复杂人格系统中认知、情感和行为是如何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又共同作用的方法。本研究根据Emmons和Brunstein等对个人目标维度的测量,修订个人目标问卷,证实了个人目标存在:实现可能性、目标承诺、目标投入和目标进展四个因子。为了进一步研究目标追求过程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以考研为典型个人目标事件,设计了一项纵向研究,提出了个人目标追求模型和个人目标、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纵向发展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对于我国大学生而言,个人目标具有与以往研究相似的四因子结构:目标承诺、实现可能性、目标投入和目标进展。2.个人目标与典型个人目标一致,都有四因子结构,这种结构在个人目标的追求中保持稳定。3.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目标承诺、实现可能性和目标投入在时间具有主效应,随时间显著变化。目标进展在时间上没有主效应,随时间保持稳定。个人目标的目标追求模型显示,个人目标的追求是一个正向的连续过程,前一阶段的个人目标会促进后一阶段的个人目标。4.目标追求、SWB和自我效能感的纵向发展模型显示:T1、T2、T3时的个人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T1、T2的个人目标对同一时期的主观幸福感有极强的预测能力。T1的个人目标与T2的主观幸福感负相关。T1、T2、T3时的个人目标与自我效能感正相关,目标追求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起反馈作用。T1、T2的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与T2、T3时的个人目标相关不显著,说明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对下一时期的个人目标没有预测力。T3时的个人目标与目标结果有正向预测左右,目标结果与T3时的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并使T3时的个人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下降,起调节作用。目标结果与T3时的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1、T2、T3时的主观幸福感正相关,T1与T2、T3时的自我效能感正相关,T2与T3间的自我效能感相关不显著。T1、T2时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相关不显著,T3时的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效能感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