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足三里穴对颈内动脉末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连续检测针刺足三里穴时,受试者(健康青年)在不同时间点内颈内动脉(ICA)末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探讨在不同时间点内针刺足三里穴对颈内动脉末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此穴位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受试者为青年健康志愿者10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5名,年龄22-26岁、平均年龄(22±3岁),既往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及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无晕针史,检测前身体无任何不适。在安静的环境下(室温25±1℃,湿度60±5%),受试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右侧,充分暴露左侧颞部。施术者用针灸针(针长40mm,直径0.30mm)针刺受试者双侧足三里穴,分别在进针时、行针时(针刺后15分钟)、出针时(针刺后30分钟)同时对双侧足三里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小幅度均匀地捻转,频率为2转/秒,行针15秒钟,以受试者有得气感(酸、麻、胀、痛感)为度,用TCD分别检测进针前15分钟、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和出针后10分钟五个时间点的左侧颈内动脉末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分别记录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将数据录入SPSS系统,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和出针后10分钟的Vd、Vm分别与针刺前相比较均显著增加(p值均分别<0.05)。2、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的Vs与针刺前相比较有显著增加(p值<0.05),但出针后10分钟Vs与针刺前相比,变化不明显,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3、PI、RI在针刺得气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分钟四个不同时间点的值与针刺前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在行针时、出针时和出针后三个不同时间点的值分别与针刺前相比较皆有下降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针刺足三里的不同过程中能显著增加颈内动脉末端(ICA)的血流速度,提示针刺该穴位可增加颈内动脉末端(ICA)的血流量。2、针刺足三里穴对颈内动脉末端(ICA)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血流速度(Vd)有非常显著的后遗效应,提示针刺该穴对ICA有延迟治疗作用。3、针刺足三里穴对颈内动脉末端血管的搏动指数有降低的影响,提示该穴对颈内动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并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营养状况的关系,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60例,
核反应堆是重要的核设施,对于开展核科学技术研究和实现核能利用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政府的支持和组织下,苏联科学工作者经过不懈的理论探索和科学实验,攻克大
目的:评价电针肾俞、会阳穴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1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31例和药物对照组30例。治疗组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治疗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
<正>二十世纪,极少数中国现代哲学家如张东荪、牟宗三、金岳霖、张岱年、冯契等人,均对哲学当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即知识论进行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创造,这其中尤以牟宗三与金
会议
利用脑网络模板对脑网络进行构建是当前脑网络疾病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该方法为脑神经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技术。研究发现,不同模板定义下的网络节点规模的差异对网络的结构及其拓扑属性会产生极大影响。然而,传统单一模板构建的网络忽略了节点的规模,也缺乏不同节点规模对拓扑属性可信度影响的探究。同时,对于机器学习方法中网络节点规模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网络结构、分类准确率的仍在研究中。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前
目的:分析NPM1、CEBPA、FLT3-ITD及c-kit基因突变在正常染色体核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N-AML)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髓细胞
目的:评价补气益肾、清利和络法治疗尿路感染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的住院病人88例,所有病人采用基础治疗+补气益肾、清利活络方治疗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隔玉灸与艾箱灸两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对比,期望能够为隔玉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够寻求一种简便规范的隔玉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
目的:观察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大鼠模型脾脏指数、血清IL-2、IL-4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SD大鼠(雄性)体重200-250g。完全随机分为5组:正常
目的:1.观察滋肾调肝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2.对治疗前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56分的患者,观察其治疗后SDS积分变化,进而探讨滋肾调肝汤对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