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经》具有复杂的文本结构,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等显性结构内容,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隐性结构内容。各部分合成为《易经》文本并不是同时的,而是渐入的,只有各部分都融进《易经》当中,才能算是其形成了。《易经》文本存在演变,这种演变不仅使《易经》的成书年代不能只靠其中的一部分结构的完成,主要的是各部分统一成一个整体来确定,而且在演变过程中对《易经》的卜筮的性质不断地进行改造,使之渐具义理,走向学术化,从而使《易经》之用走向了分化,即筮占之用和义理探寻的分道扬镳。 卜筮产生很早,三代是卜筮之书如今能够考察清楚的最早时代。《三坟》易保留了古筮卦占的传统,《归藏》《连山》自古以来真伪难辨。其如《周易》之结构及筮占之用法是不实的,但其卦占之示确是历史上易筮的最初传统。《周易》是对二易的损益而来,主要的来自《归藏》,但显示的是春秋以来的历史信息。 数字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被学者揭开面目的古筮之存,清晰了易卦和数之间的关系。数字卦的系辞相当简略,表明它对过去占筮材料的总结性较弱。数字卦的筮数除二、三、四容易相混于其它数字而不有外,其它自然数一、五、六、七、八、九均具,表明它的筮法和占法都与《周易》的大衍筮法存在巨大的差异,是时代先后的一个表征。有些数字卦已不是实际的占筮,而具有一定的玩观色彩,其中可能涉及卦序的产生和认识。 春秋时期,天命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神为民主转变到了民为神主,人文思潮的兴起对易筮之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时代用易的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不仅向人们表明《周易》是周文化的产物,而且显示这一时期用易的普遍。无论是占筮还是引用,都已露出义理的端倪,表现出筮占技术程序和思想的共同的学术化推进。《易经》文本处于形成之中,既没有爻题,卦爻辞也不固定,有待于向今本《周易》的进一步迈进。《左传》和《国语》为代表的春秋易例,孔子不占而已的思想都预示着中华伟大易学传统的破晓。 由于大量的出土文献,战国的易学资料空前丰富起来,易学在战国的状况因此可得而明,摆脱了很多过去的模糊的认识。今本《周易》在战国正式完成,表现在爻题成为《易经》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卦爻辞确定下来,并且很少变动。基于今本《周易》的易学很快发展起来,战国时期各种易传类的著作非常多,而以今本《易传》的成就为最高,完成了《易经》的学术化,为日后易学的光大提供了基础。《易经》的卜筮之用和义理探寻也在这个时代真正分途,《易经》带有了非常强烈的思想倾向。《易经》的完成是时代人文思想倡明的一个反映,它的迅速学术化正是基础于此。 从《周易》文本的演变及其完成可以对孔子与易学的关系作更为清楚而较真实的认识。孔子时代有易,孔子也知易。是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人文治易的思想。孔子时代还没有今本《周易》,其时《易经》还处于形成时期,故孔子不可能基于《易经》文本来阐释义理,也就是说孔子不可能作《易传》,孔子传《易》也就成为汉人的制造。先秦言易已大量涉及孔子,汉代以来的易学更是标榜以孔子为准而兴盛起来的,故说孔子是易学的一面伟大旗帜毫不过分。 马王堆帛书《周易》及《易传》的出土,战国楚简《周易》的出版,今本《周易》就有了不同文本的对照,从《周易》文本结构的演变发展来认识《易经》的性质有了坚实的基础。卦爻画的确立不仅是形式的转变,更是思想的深化。卦辞由于易卦的实用和分散,虽然不能表现出非常完备的系统,但其因果的表达方式,一些卦爻辞之间明确的思想联系,个别卦爻辞的深刻的思想总结,都和卜辞及其它占筮有天壤之别,表现出强烈的思想倾向。爻题是范围天地的大概括,也是阴阳思想的大概括。即使卦名或者带有随意性,但卦序确定是某种思想的系统表达,今本《周易》是这样,帛书《周易》也是这样。马王堆帛书《易传》是另一类对《易经》的学术化思考,它少言象数的风采是对今本《易传》的一种左倾。《易经》带有卜筮的外壳,内包丰富的思想,今本《易传》诠释《易经》的成功提示出易学的正确发展道路是对二者的共同注意和改造。否则,前者会陷于繁琐神秘,如两汉;后者只是现实思想的注入,如魏宋,会少了易学的生机和内在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