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公持先生认为:“秦汉文学从基本性格到文体面貌,都独具特色;它与前朝后代迥然有别,同时又影响巨大。如此文学,当然具有重大的关注和研究价值,需要探讨其前因后果,究明其底蕴了。”清代的阮元认为:“两汉文章著于班、范,体制和正,气息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若云后代之文有能盛于两汉者,虽愚者亦知其不能矣。”这里强调的是整个汉代文学的成就,就风格上来说与夏商周时一脉相承。其中所言,应该就是在辞赋、史传散文、政论散文里充溢着的饱满的铺张扬厉的纵横之风,而这正是对汉武帝时代主流文学的最好概括。本论文选取一个朝代一个皇帝,貌似很小,实则较大,研究以小见大,颇有意义。汉武新政对汉代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至远至深,对当时的文人、文学和文化更是有着不容小觑的至深至远的影响。汉武帝统治时期实施了一系列新政,具体表现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由黄老百家到外儒内法;政治制度上,由藩国割据到中央一统;经济政策上,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军事政策上,由被动防御到四边出击。汉武新政影响了当时文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创作,各种文体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嬗变。战国及汉初士人人身相对自由,人格相对独立。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进行探究,汉大赋的成熟定型以及汉武气象的出现是一个逐渐迁移并不断发展的结果。西汉前期楚地骚风全国流行,武帝时代随着藩国问题的解决,楚地骚风慢慢被汉武气象所代替。汉武帝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文人士子进入中央成为文学侍从,士子的依附人格与个人独立意识形成了冲突,矛盾心态始终存在。文人士子为大一统“盛世”局面欢欣鼓舞,一些文人在私人化的作品中传达出了郁闷、彷徨和失落之感。汉武新政背景下的文学嬗变表现在如下方面:文学创作主体发生了变化,众文人由藩国向中央聚拢,京都长安成为绝对的文化中心;文学观念发生了新变,政治功利性文学观和私人化娱乐性的文学观相继形成,文学出现经学化的特点,“班马”文学观比较成熟,大而美成为主流文学的最突出风尚。从体制上来说,在武帝时期,赋的体制发生了大的变化,从汉初以来的骚体赋向大赋转变。枚乘赋虽言诸侯,但宣扬的是要言妙道,扬正压邪,形式完备,成为汉大赋成熟的标志。司马相如《子虚赋》,是第一篇正面全面描写大汉帝国的盛大雄伟气象,标志着汉赋时代的正式到来,为大赋的到来做好了最好的宣传。大赋的体制只有在武帝时代才会成熟,大赋的创作蔚然成风,影响甚大。由于时代性的不同,诸侯国赋与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文化的文学创作体现出鲜明的不同。大赋作家都有小赋之作,反映个人真性情的作品,往往篇幅短小,不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各体散文发展成熟,小说也有所发展。从抒情的角度来说,文学呈现出偏重外在世界描摹和内在心灵世界表现的共时存在,武帝时代的小赋有了许多真情的抒发,多了隐喻讽刺的“比兴”寄托。《史记》由于曲折隐晦的抒情赢得了“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从史传散文、传记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史记》的出现代表着重要的嬗变转型。李陵事件毁掉了司马迁的身体,但成就了伟大的《史记》。从李陵事件的意义对司马迁和《史记》的成书及其性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个事件玉成了伟大的文史学家,《史记》成为了一部伟大的文史巨著。纪传体的《史记》从文学角度来看,就是历史的纪传化,人生的故事化。论文对《史记》的小故事文本进行了品评细读,有了不少新的发现。“写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虽早就存在,但其表现与西方差别非常之大,东方文学的写心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论文从司马子长之心、历史人物之心、互见妙法写心、写心富有意义四个方面对《史记》写心学进行初步的论述,希望能引起学界对中国写心学的关注和重视。《史记》为历史人物写心分为直写法与曲写法两种。空白法为曲写法中的一种,就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心理不直接用丰富具体的语言进行揭示,而是简单描写,少写甚至不写。“互见法”与《史记》的写心有着密切的关系,互见法的普遍使用表明了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反映了子长之心;在通过互见法对不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对比中,表露了历史人物之心。从互见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韩信的“谋反”,我们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韩信谋反之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薄太后为周勃的“辩护”、彭越的冤案、萧何的遭遇等,从互见法的角度分析,可以证明韩信的清白。韩信谋反案在档案文书中早有记载,司马迁作为汉朝史官,只能按照“爰书”叙史,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的“实录”。对于韩信的悲惨遭遇,司马迁有自己的评判,司马迁通过多处互见法的灵活使用透露出了许多重要信息。韩信被灭族,这是刘邦、吕后忌惮其能的结果。马迁在《史记》中的“写心”富有意义,不但表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而且还借历史人物、事件来写出了司马迁的“心史”,所以《史记》是一部抒情之书,还能有助于“成一家之言”。我们要大力提倡对《史记》写心学的研究,加强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写心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心就是写人,笔者期望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传记写心学、中国文学写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