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Nd-Zn-Zr合金固溶-挤压-时效工艺及增韧机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2303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Mg-Nd-Zn-Zr合金组织稳定性差,承载强度低且韧性不足,为了改善合金的强度和塑性,对其进行了固溶挤压时效工艺的研究。本文对合金分别在530℃固溶1.5-24h,之后用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来观察不同固溶时间下的合金内部组织。随后进行挤压时效处理,研究其内部第二相对合金塑性变形产生的影响。在固溶完全后,分别在挤压温度250-400℃、挤压比10.5、16的工艺下进行挤压,进行了组织性能分析,通过EBSD和TEM分析挤压工艺对合金变形后织构和性能产生的影响。并进行了工程化应用。结果表明,Mg-Nd-Zn-Zr合金在铸态下由α-Mg和Mg12Nd组成,530℃固溶9h后晶界处的共晶组织基本固溶完全,固溶后合金内部会出现Zr的偏聚区,在固溶24h后会有α-Nd偏聚区的存在,晶粒长大到60μm左右。固溶9h后300℃挤压的合金具有较高的韧性,屈服达到170MPa,抗拉强度在240MPa左右,挤压后晶粒尺寸在4μm左右,同时具有40%的延伸率。合金固溶24h后内部晶粒较大,降低了合金变形后的性能。合金挤压后的织构较弱,织构强度在2.7左右,同时挤压后合金晶粒多处于软取向的位置,有较大的Schmid因子,塑性较高。200℃时效9h后合金强度统一提高了20MPa左右,延伸率有所降低。挤压比10.5、250℃挤压后合金的YS/UTS分别达到240、280MPa,延伸率达到30%。而在挤压比16、250℃挤压后合金塑性达到40%,YS/UTS则分别在180和250MPa左右。经过TEM发现,挤压比10.5挤压后合金内部有很多细小的析出相Mg12Nd存在。在挤压比16挤压后合金内部则发现块状Mg12Nd析出相和线状的Mg-Zn相,合金内部晶界明显,再结晶比较完全,同时晶粒多处于软取向的位置,其塑性较为优良。而挤压比10.5挤压后的合金内部存在局部塑性集中变形区,并有较多的析出相,钉扎了位错的运动,提高了合金强度,同时处于硬取向的晶粒所占比重较大,塑性较差。200℃时效9h后硬度值较高,挤压比10.5/16的硬度值分别达到77HV和67HV。挤压后合金具有较高的韧性,主要归因于其内部第二相的析出和细小的处于软取向位置的晶粒组织。挤压温度升高后合金内部晶粒会有所长大,使得韧性下降。工业化应用的Mg-Nd-Zn-Zr合金反挤压筒在530℃二次固溶9h后塑性增加而强度有所降低,200℃时效14h后合金YS/UTS分别提高40、50MPa。
其他文献
生物膜是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形式,将生物膜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微生物种类丰富、污泥沉降性好易于管理、对污水水质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对于生
氮氧化物(NOx)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以NH3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目前固定源脱除NOx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催化剂是SCR烟气脱硝技术的核心,催化剂的性能是
超高温陶瓷由于具有极高的熔点(>3000℃)和优异的抗氧化烧蚀性能,能够在2000℃以上的氧化环境中长时间使用,并维持非烧蚀性和结构完整性,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超高温非烧蚀型防
DNA折纸结构由于其易编辑,易合成,易修饰等卓越优点而在生物医药,反应催化,纳米电路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DNA折纸结构的完整性是实现其优良性能的前提,因此研究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Fraction of 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APAR)描述太阳入射光合有效辐射被植被冠层拦截并吸收的比例,是一个与植被结构有关的冠
磷脂酶价格低廉、催化性能良好,尤其是Lecitase(?)Ultra(LU),是近年来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酶之一。LU目前主要应用于植物油脱胶和磷脂改性。游离酶稳定性差,且不能重复利用;将LU
大质量比旋进系统是引力波探测器最重要的波源之一。引力波的探测需要高精度的波形模版。为此,我们需要知道小天体的精确运动。当前主流的极端质量比旋进系统引力波计算模型
钢铁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对于钢铁的需求是刚性的。虽然我国的铁矿资源储量丰富,但是在开采铁矿石的过程中,由于综合利
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的技术是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关键要求。利用水分解制氢不仅是储存可再生能源的理想能源载体,同时也是化学工业中氨合成和二氧化碳还原等工艺
基于纳米针的细胞穿透技术及相关的细胞转染、基因编辑已成为了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该技术的成熟、系统化将对医学和生命科学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细胞内部环境、结构